潜山论坛,潜山网,天柱山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2199|回复: 1

京剧鼻祖程长庚的戏里戏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25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即可查看完整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潜山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程长庚贯籍及其生卒

2006年是程长庚(1811—1880)诞辰195周年,中国戏剧界以多种形式隆重纪念这位京剧创始人,一些专家学者撰文赋诗缅怀程长庚的艺品艺德,坐落在程长庚故乡安庆潜山县的“程长庚纪念馆”也一改往日的沉寂,1—8月份前来参观的游客达5万人次。程长庚是中华民族的光荣,是安徽人民的荣耀,更是安庆人民的骄傲。

程长庚是清末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活动家、京剧创始人,被誉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伶圣”、“剧神”,咸丰皇帝曾封赏五品顶戴,慈禧、慈安太后也有过赏赐。然而,就是这位京剧开基创业的大师,由于缺乏翔实的资料,他的生卒、姓名、贯籍等曾一度舛误,即使是《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等权威性工具书也是几说并存,莫衷一是。直至1988年潜山戏志办、县志办相继在潜山县王河镇程家井发现了道光十二年(1833年)、1920年、1941年三次纂修的程长庚家谱——《潜阳程氏家谱》,才为纠正长期以来关于程长庚研究的错讹,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据已发现的三套潜阳安定郡程氏家谱载:程长庚名闻檄,又叫玉珊,“字长庚”。嘉庆十六年(1811年)辛未七月十二日生,卒于光绪五年(1880年)己卯十二月十三日,与妻庄氏合葬于京都彰仪门外石道房路北,父程祥湘墓前另冢。在此明确记载了程长庚的名字、生卒葬及其父名、妻姓等。按程氏家谱派别:“闻知遵典训,礼义为贤度”,程长庚正合“闻”字辈,是程家井程氏五十一代裔孙。又据《伶工专记》载:程长庚无子女,嗣子二人,一养子知圃,一从子知瑚。知圃善鼓板,子名继先,为著名京剧小生。知瑚子名遵光,入仕途,官中书,民国外交佥事,通四国语言。知瑚继承程长庚之事,家谱亦有记载:“(瑚)年幼聪颖过人,读书触目成诵,年未弱冠,祖父携往燕京祧玉珊公(即长庚)”。这里,谱谍和史料不仅提供了有关程长庚的准确资料,而且纠正了一些散见于社会、且流传很广的讹误。

关于程长庚祖辈如何迁潜及祖居潜山何地问题,《道光程氏家谱》的《源流考》上有清楚的记述:“……振之子纲,元时游寓安庆,乐皖山皖水之清涟秀丽,兼多淳厚风,于是作室于潜之古城山下,耕田食,凿井饮,而程家井之名起矣。自元谭以下,至此共计三十九世……”这程家井在“潜之古城山下”,古城山在今潜山县王河镇境内,离“国保单位”薛家岗古文化遗址不远。

应该钦佩程家井人的眼光,他们不顾“戏子不上家谱”这一中国古代乡村几乎所有姓氏的族规,为今人研究程长庚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资料。在程家井至今还流传着“夜朝官”(即戏台上官)的故事:说是程家井古时东厢富裕,西厢贫困,西厢人认为是坟山不好,于是趁年夜用石磙抵住了东厢人家大门,在风水先生所勘定的鸭形宝地偷葬了一棺坟,第二天风水先生一看大惊失色,说你们应该白天葬,夜里葬恐怕只能出“夜朝官”了。这个有一点迷信色彩的故事当然不可信,但确凿的史料证实程长庚正是诞生在程家井的土地上。

 

                程长庚创立了京剧

                京剧成就了程长庚

 

程长庚生活的年代,正是帝国主义列强用大炮轰开中国大门,清朝日益失去主权,中国人民义愤填膺的时代,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空前高涨的时代。程长庚正是适应了这一时代要求,把人民群众的意愿,艺术地在舞台上反映出来,改造了传统戏曲文化,形成了适应社会各阶层需要的国剧——京剧。

相传程长庚当初来京演出,并不成功,观众给他喝了倒彩,但他把别人对自己的侮辱当成一笔财富,从此发愤用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苦练三载。三年后的一天,演《文昭关》,他饰伍子胥,“冠剑雄豪,音节慷慨,奇侠之气,亢爽之容,动人肝膈”,全场轰动,由此誉满京城。道光末年,他已是三庆班的班主和首席老生。咸丰年间又兼任三庆班、春台班、四喜班总管,戏曲艺人团体“精忠庙”会首。

艺术的发展需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程长庚正是这样做的。他融合徽调和汉调,并吸收昆曲、京腔、秦腔等剧种的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经过自己的创造,形成了一种体系。不论皮黄、昆曲、文戏、武戏,他都能演,剧目丰富,戏路很宽。老生本工戏以外,还会演武生戏、小生戏、花脸戏等。即如老生靠把戏,五种颜色靠把戏的角色,他都能演,红靠戏能演《战太平》的花云,黄靠戏能演《风云会》的赵匡胤,绿靠戏能演《战长沙》的关羽,白靠戏能演《镇潭州》的岳飞,黑靠戏能演《白良关》的尉迟敬德和尉迟宝林。

作为表演艺术家,程长庚很重视塑造人物形象,对角色的性格、身分体察入微。他“四功”(唱做念打)和“五步”(手眼身法步)并重,善于运用这些表演技巧来表现人物,一举手,一投足,都注意符合所扮角色的性格,不仅形似,而且传神。所以“一经登场,不啻现身说法”,“为大臣则风度端凝,为正士则气象严肃,为隐者则其貌逸,为员外则其神恬”,“能令观者如对古人,油然起敬慕之心”。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杰作是《文昭关》的伍子胥,《战长沙》的关羽,《群英会》的鲁肃。

程长庚精于唱工,注意吸收昆曲的吐字发音,讲求字正腔圆,不以花哨取巧。他的嗓音叫“脑后音”,初唱时似乎有些吃力,带有涩味,渐渐平坦甘润,抑扬吞吐,高低宽窄,随任其意。唱腔“于高亢之中,别具沉雄之致”,跟有的演员徒以调高声宏取胜,而欠缺韵味回音的唱腔迥然不同。当时有人把他的唱腔与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风相比,形容为“天风海涛,金钟大镛”。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程长庚在唱腔上不单是唱声,更重要的是在于唱情,以声传情,声情交融。他生活在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的时代,亲身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目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种种侵略活动,忧时感世,“愤欲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者的民族义愤。他的唱腔也因之更加高亢雄壮,慷慨愤激,能够使“闻者泣下”。程长庚在这方面的造诣,是京剧界一致称道的。

京剧在形成时期,著名的老生演员除程长庚外,还有余三胜和张二奎。这三位演员在唱腔和表演艺术上各具特色,各有独到之处,形成了老生三种流派。程长庚高亢沉雄,肃穆凝重,唱念多徽音,被称为徽派。余三胜圆润流利,苍凉悲壮,以汉调西皮为特长,唱念为湖广音,被称为汉派(或余派)。张二奎实大声宏,雍容华贵,唱念运用北京字音,被称为京派(或奎派)。由于他们的艺术成就,当时人称之为老生“三杰”,又称“三鼎甲”。

当时人们对于程长庚戏剧的喜爱,下至民间,上至朝廷,连慈禧太后也不例外,程长庚至今留下的唯一照片,即为慈禧所拍。传说慈禧一开始害怕照相,唯恐摄走了灵魂,后来见照过的人依然如故,也就觉得这玩意挺有意思,渐而学会了拍摄。一日慈禧邀程长庚演《镇潭州》,长庚饰岳飞,英姿焕发,威武不屈,将民族英雄的磅礴大气表现得淋漓尽致,戏至子夜方毕。慈禧亲搀程长庚至座上并侧而坐,遂令宫娥:“快奉上等龙井茶,与大老板润喉。”茶至,慈禧与程长庚一面对饮,一面谈戏,稍时程长庚欲御妆告辞。慈禧摆手笑道:“且待片时,今日我好开心,要为大老板照像。”言毕,命宫娥取来像机,那机是喷火式的,需要花些工夫调距试景,不一会儿,调试好了,慈禧一捏气阀,烟火一喷,便为程长庚留下了这帧唯一的剧照。

 

                  程长庚的戏德

 

我国戏曲演员,由于社会职业、历史地位与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及作用,遂使他们形成了一种爱国、尊师、助同行的传统美德,同行们管这种美德叫“戏德”。正是由于这种美德的长期沿袭,从而维系了戏曲事业的巩固与发展,促进了戏曲艺人的互助与团结,也加强和完善了戏曲艺术家在观众中的美好形象。“梨园泰斗”程长庚,就是具有这种崇高美德的典范。

  据记载:“程疏财仗义,诸伶中有贫穷者,时给以财米。若逢国丧,停止演戏,则一人担任诸伶人之衣食,以防部下之离散。”1874年,清穆宗载淳病死,北京各戏园按清代“国丧”的规定停止娱乐及戏剧演出27个月,也就是说演员们有两年零三个月不能唱戏,程长庚倾其所有,施粥赈饥,接济最穷困的同行,使他们熬过难关。艺人们感其活命之恩,为他立了“长生禄位牌”,上书“优人大成至圣先师”。他直到晚年,仍登台演出。有人不理解,以“君衣食丰足,何尚乐此不疲?”程长庚叹道:“某自入三庆以来,于兹数十年,支持至今,亦非易事。某一日辍演,全班必散,殊觉可惜!且同人依某为生活者,正不乏人。三庆一散,此辈谋衣艰难,某之未能决然舍去者,只此故耳。”(《清稗类钞》),这种为公益事业不辞辛劳、鞠躬尽瘁的精神,赢得了广大艺人的衷心拥戴。他管理三庆班,纪律严明,自己更是以身作则,据《潜山县志》载:某年冬日,大雪封门,观众只有一人,执事主张回戏,程长庚决然不肯,并特意到台前对这位观众说:“今日如此风寒雪冷,他人均足不出户,你却独来,可见是个知音。”他命全班照常演出,并自演《文昭关》,供其欣赏。次日北京轰传“大老板”为一人演唱拿手好戏,顿时广和楼座无虚席。

然而正是这位“春蚕到死丝不尽”的程长庚,也有“辍演”之时。1840年(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丧权辱国,与洋人签订了臭名昭著的“南京条约”,为此全国人民义愤填膺。这时“长庚痛欲绝”,他从此“谢却歌台,终日闭户不出,郁郁于心”。不唱戏无生活来源,经常寅吃卯粮,食无隔宿,友人劝他“出山权宜,以解燃眉”,他泫然涕泪曰:“国家奇耻,民遭大辱,吾宁清贫亦不浊富。何忍作乐歌场!”说完,“潸然泪下”。有一次,都察院团拜要程长庚演堂会,他因不从而被强行绑走,当他知道点的剧目是《击鼓骂曹》时,才破例应允。他饰祢衡,肉袒击鼓,气概激昂,指堂下怒骂:“方今外患未平,内忧隐伏,你们一班奸党,尚在此饮酒作乐,好不愧也!……”,“骂罢而唱,唱罢而骂,发目皆动”,使得达官贵人们狼狈不堪。

程长庚很注意团结同行,齐心合力,编演新戏。他主持的三庆班,阵容整齐,不仅荟萃了众多名角,如徐小香、杨月楼、胡喜禄、黄润甫、谭鑫培等。而且吸收了卢胜奎等有较高文化修养的票友参加。在程的主持和参与下,卢胜奎编写了36本连台轴子“三国戏”,在舞台上塑造了三国时期众多的风流人物,成为京剧史上最早出现的一批优秀创作剧目,其中的《群英会》《借东风》等至今仍盛演不衰。程长庚在培养人才、扶植新人上也堪称楷模。他打破严格划分主演、配演的陈规旧俗,以老大板、头牌老生的身份,主动为声望远不如他的演员配戏。有人怕影响了他的盛名加以劝阻,他却正色说:“众人之所以搭三庆班,乃是因我程长庚的缘故。众人为我,我又怎能不把众人视为手足同胞呢?正角唱戏,配角难道不唱戏吗?同样都是唱戏,又何来高低、贵贱之别呢?”这不仅表现了程长庚谦让的戏德,同时表现出他对戏剧整体性的深刻认识。

据记载,道光年间,京城混乱,程长庚忧愤欲绝,闭门课徒,受其教诲而声名大振的有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杨月楼等人。程长庚晚年还创办了三庆科班,造就了一批京剧艺术的骨干力量,推动了京剧艺术的发展,如“青衣泰斗”陈德霖、著名武花脸钱金福等,均是从三庆科班出身走向艺坛的。为了使三庆班能长期维持不散,程长庚为选择掌班人费尽心血。他后来选中了杨月楼。杨在程的提携下,已是誉满京沪的名须生和大武生了。程长庚谆谆告诫月楼:必须与三庆相始相终。杨感念知遇之恩,不负恩师期望,领导三庆班近十年,可惜英年早逝。杨死后一年多,三庆班便解散了。三庆班虽然解散,但程长庚的精神不泯,他的事业由更多的人继承下来。

                   永远的京剧

                   永远的长庚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可爱的,因为我们有着悠久的历史与高度的文化。由于我们无数世纪的劳动人民,以精心的创造与坚强的毅力,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宏丽的宝贵遗产,这些珍贵的东西,永远放着光辉,到今天,都成为我们人民所共有的宝藏。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京剧最充分地体现了民族精神,它历经百年,不断发展繁荣,成为一个享誉中外的伟大剧种。

  程长庚作为技艺精湛的戏曲大师和德高望重的京剧鼻祖,在中国戏曲史乃至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曾在其长篇论文中指出:“程长庚站在中国丰厚的传统戏曲的基础上,推动了徽班向京剧的嬗变。他以匠心独运的唱腔艺术,声容殊众的老生艺术,艺精技绝的表演艺术,技艺超群的编导艺术,因人施教的育才艺术和以德孚众的治班艺术,在中国京剧史上铸起了一座丰碑。……程长庚理所当然是当之无愧的京剧创始人。”

作为一名安庆人,我们无不为皖江地区诞生了程长庚这样的京剧之父而感到荣光。面对今天皖江经济开发的大好机遇,如何将皖江地区悠久的文化资源进行整理研究,将其开发出来,传承下去,既服务于今天的经济建设,也对后代子孙有一个满意的交代,这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和义务。令人欣慰的是,在安庆莲湖湖畔,有程长庚的一尊造像:黄袍马褂,髦须飘逸;手把折扇,面驻端庄;倜傥风流,威仪万方,俨然硕儒气象,当是当今演艺界顶礼的去处。曾有学者建言:如果环广场增设京剧脸谱,营造京剧文化,作大京剧影响,渲染“四大徽班”晋京之雅举,甚至策划京剧祭祖(有如黄帝陵祭祖)的盛典,每年名角云集,流水轻歌,青衣红粉,曲动皖江,岂非弘扬国粹之幸,岂非戏曲之乡之幸。

今年是程长庚诞辰195周年,斯人虽去精神永存,我们要学习他处乱世不沉沦,以戏剧图救亡求存之道,唤醒国人,振奋人心的爱国情怀;学习他与时代同步前进,与民众心心相印,对戏曲事业执著追求的艺术品格;学习他吸收众家之长,革新超越,独树一帜的创新精神,为安庆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发表于 2009-5-16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潜山论坛 ( 皖ICP备19002730号-1 )
法律顾问 涂有根 网站举报电话 0556-8281111 网站举报邮箱 124200840@qq.com

GMT+8, 2024-5-2 17:17 , Processed in 0.075850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