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论坛,潜山网,天柱山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831|回复: 6

古老弹腔艺术期待走出深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5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即可查看完整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潜山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本帖最后由 温馨拍客 于 2015-9-29 14:00 编辑

古老弹腔艺术期待走出深山
    潜山弹腔,即老徽调,是京剧的母体艺术。徽班领袖程长庚,正是在传承我县弹腔艺术基础上,创新了国粹——京剧,被人们誉为京剧“鼻祖”。2007年,潜山弹腔被列为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我县弹腔艺术仅存于五庙乡程冲村许家畈。日前,笔者来到许家畈,走访弹腔艺人,了解弹腔艺术发展的现状。
弹、唱皆有大学问
    攀着蜿蜒的山路,踩着青石板,在一栋别致的两层小楼前,笔者见到了潜山弹腔省级传承人宋晓琴与市级传承人许承应。
    知道笔者来意后,宋晓琴拿出了一本陈旧的手抄唱本,“这是《郭子仪上寿》的曲词,是前段时间许开学(潜山弹腔第一代省级传承人,笔者注)老人传给我的,现在正在学习。”
    经过一番了解,才知道宋晓琴以前是黄梅戏“准专业演员”,2009年开始学唱弹腔。“跟黄梅戏相比,弹腔的音调更高,起腔、拖腔等唱法非常讲究我最先学的曲目是《二进宫》,30多分钟的戏,学了两个月,唱弹腔可是一门大学问!”宋晓琴说,潜山弹腔音乐唱腔中融汇了大量民歌小调,汲取了青阳腔以及民间音乐的多重营养,唱念字韵,沿用‘中州韵’,并渗入大量‘徽音’,产生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曲调。
    和宋晓琴不同,现年44岁的潜山弹腔市级传承人许承应在许家畈出生,是地地道道的“许家人”,他从小耳濡目染,吹拉弹唱,一身功夫尽得祖辈“真传”。
    知道笔者来,许承应特地搬出了演出的大鼓、京胡还有古板,现场唱上了一段《劝世文》,“正月的梅花枝枝青,劝人要孝二双亲,……父母在生要孝敬,胜似庙堂点神灯……”许承应左手打板,右手敲鼓,和着音乐,咿咿呀呀唱着,音调深沉悠远。“五庙弹腔以土语音调演唱,主要声腔有西皮、二簧等,”许承应介绍,“弹腔的音调高,和京剧一样,必须用京胡演奏,二胡拉不出这么高的音。”
    “跟唱戏比起来,演奏的要求更高,”许承应表示,“就拿打古板来说,要想打好,必须对整部戏作深入了解,能‘通词’,会唱,懂腔调,才能打。”
弹腔很“寂寞”
    走访中,笔者了解到,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是五庙弹腔的鼎盛时期,那时候老中青三代演员齐聚,老者六十多岁,青年十、五六岁,父子兵、夫妻档,兄弟连,可以同台披挂齐上阵。闲暇时村民经常搭台唱戏,吸引四乡八里的人过来听。“80年代末,有一次在五庙中学演出,搭大戏台,周边乡镇的人都来看,人山人海的,现在我还记得;90年代,拍摄《程长庚》,弹腔也有演出,后来我们还在中央台看到了。”现年65岁的村民许淮南回忆,“90年代中期,大家都出门赚钱了,近15年的时间,弹腔几乎消失了。直到2000年过后,县文化部门才重新重视了起来。”
    “目前,除了几名传承人外,其他的人都不怎么会唱了,而且,两名省级传承人许开学和王兰香年龄大了,弹、唱都力不从心。”和笔者同来采访的五庙乡文广站站长左延胜表示。
    笔者了解到,目前,五庙弹腔现有唯一传承载体是许家畈业余弹腔班社,仅14人组成,其中,50岁到60岁之间8人,其他均在50岁以下,但文化程度偏低。演艺的剧目极少,现已知名的弹腔剧目达34本,但该班社仅存9本,真正能够演唱的仅有《二进宫》、《郭爱打金枝》两本。“不光如此,弹腔的演奏一直是口语相传,目前,除《二进宫》由县文化馆谱曲外,其他的戏均没有曲谱。”许承应表示。演出也不多,“除了文化馆组织在外地演出外,我们班社只在过年的时候演一下,都在本村,不到外地去。平时大家都各忙各的,真正合练的机会不多。”宋晓琴坦言。
    “如今,已传承多年的潜山弹腔,也面临一个‘坎’。”县文化馆馆长芮刘斌说,“随着新剧种及多元文化的冲击,弹腔的表现形式和内容难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要求,很难产生经济效益,群众从事弹腔事业更多的是责任而非自觉,所以给弹腔保护、传承带来诸多困难。”
传承需加力
    弹腔作为原始的徽剧,京剧的母体,有其重要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许家畈的弹腔艺术,虽土里土气,老腔老调,却古色古香,它对于徽剧、京剧的剧史、声腔研究,无不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传承和发展弹腔艺术,是摆在当前的迫切课题。
    芮刘斌告诉笔者,近年来,我县围绕弹腔艺术的起源、流布范围、传承谱系及代表性剧目等,进行发掘和研究,保护和传承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我县已设立弹腔艺术专项资金,建立了奖励机制,对演出剧目予以场次补贴,重新置办演出器具与服装,已能满足演出需要,同时定期举办弹腔剧目调演,组织剧团下乡演出,希望让弹腔能尽量“活”在舞台上。
    令人欣慰的是,文化部门近年的“抢救性”保护给古老的弹腔艺术注入了些许活力,弹腔的传承在群众中得到重视。目前,有三人跟着学唱,两人学习司琴司鼓,年龄均在40岁以下。“寒假期间,几名大学生对弹、唱均表现极大兴趣,他们文化程度高,年轻,学起来极快,将弹腔传给年轻的大学生,是一条很好的出路。”许承应说。
    芮刘斌表示,当前,县文化馆正千方百计开展弹腔艺术传承保护,继续抢救搜集和整理散落民间的弹腔剧目文物、原始资料等,并找专业人士将现有弹腔剧目谱曲。加大申报其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的力度,恢复其京剧“母体”地位。充分发挥文化部门的专业指导优势和现有弹腔艺人传帮带作用,探索培养一批有知识的传承新人。结合天柱山旅游,探索文旅结合,推介弹腔团体演出,让弹腔艺术走出深山,走进市场,真正达到传承、保护、弘扬的目的。(程斌)


b]
发表于 2015-6-5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馨拍客 于 2015-9-29 14:00 编辑

很难唱,但是有味

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5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馨拍客 于 2015-9-29 14:00 编辑



292④④注| 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潜山论坛 ( 皖ICP备19002730号-1 )
法律顾问 涂有根 网站举报电话 0556-8281111 网站举报邮箱 124200840@qq.com

GMT+8, 2024-4-29 14:30 , Processed in 0.081236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