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论坛,潜山网,天柱山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554|回复: 0

餐桌上的诗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7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即可查看完整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潜山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说起来可能有人不相信,中国人早在四千年前就率先使用刀叉了。甘肃青海一带有个齐家文化遗址,从1924年就开始发掘,直至今天还总有新发现,那里面就挖出了骨质的餐叉、勺子和餐刀,大小和现在西餐厅里的差不多。那时候父系社会刚刚开始。

       使用刀叉的习惯一直持续到晋朝乃至元朝,材料也由骨质而青铜而铁。但战国以后,这样的餐具显然是非主流的,越用越少,几近灭绝。中国最爱用的,仍然是东方特色浓郁的筷子。

       筷子几乎与刀叉是同时出现的。最初就是掰两根树枝夹吃的,后来逐渐变讲究,竹木、骨质、象牙乃至各种金属,均可“入筷”。在筷子与刀叉的竞争中,筷子完全占据了上风,到了十六世纪中国的餐桌上几乎见不到刀叉了,而那时西方人才开始拿起刀叉,不再用手抓肉。

      为什么中国人舍刀叉而就筷子?众说纷纭。有人说是食物结构有差异,有人说西方人肉老烧不熟,不用刀叉不行,还有人说与民族性格文化相关,西方人好斗且进攻性强,而中国人,讲究“儒”。比较起来,我倒相信最浪漫的说法,那就是中国人对待食物的态度不同。自春秋以降,中国人向来以诗歌来吟咏食物,花样百出。充满诗意的食物,是不可用刀叉粗暴地破坏的。

       从《诗经》开始,歌颂食物的习惯就存在了。有人统计,《诗经》数百次提到食物,其中确认可食用的植物有二十余种,若是加上可能吃的,则达到一百三四十种,加上肉啊鱼啊之类,就更多了。《诗经》总共就三百零五首,所以,与男欢女爱并列同等地位的内容,就是吃。

       历朝历代,描述食物的诗歌都很多,比如“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这是杜甫写春饼的。当然,他也写到了豪华的聚餐:“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筯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这里面提到的鸾刀,是厨师用的刀,而真正的餐具,是犀筯——筷子。

       被食物吓倒的是韩愈,他在潮州吃海鲜,吃得惊心动魄:“鲎实如惠文,骨眼相负行。蠔相黏为山,百十各自生。蒲鱼尾如蛇,口眼不相营。蛤即是虾蟆,同实浪异名。章举马甲柱,斗以怪自呈。其余数十种,莫不可叹惊。”——韩愈的意思,大概就是惊叹,广东人什么都敢吃。

       说到吃的气势,那不能不提李白,李白的胃口似乎是不怎么好的,面对“玉盘珍馐直万钱”的时候,会“停杯投箸不能食”。他的口味比较奇特,写得洋洋自得的是:“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他居然吃过“紫霞”,把食物浪漫主义发挥到了极致。

       唐伯虎是一个绝对的吃货,一辈子大吃小喝无数,当过座上客,也当过阶下囚。可他最值得称道的一首,却是《我爱菜》:我爱菜,我爱菜,傲珍馐,欺鼎鼐,多吃也无妨,少吃也无奈……菜之味兮不可轻,人无此味将何行?士知此味事业成,农知此味仓廪盈,技知此味艺业精,商知此味货利增。但愿人人知此味,此味安能别苍生?我爱菜,人爱肉,肉多不入贤人腹,厨中有碗黄齑粥,三生自有清闲福。

       从这首词来看,唐伯虎应该是一位颇懂养生之道的素食主义者,通晓人情世故,与世无争。其实不然,那个时候,唐伯虎守着大宅子桃花庵,但经济状况很差,几乎已经揭不开锅了。所以只能吃菜,也只能爱菜。但就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写出这样的文字,也可以说是豁达了吧。

       不管处境如何,中国人都会对食物抱有一种优雅的心境与欣赏的态度,不仅仅拿它填饱肚子,还要从中找到有趣、找到道理、找到意境。精烹细炙之后,色香味俱全,上桌的时候,已经犯不着用刀叉去切割了。所以,我们终于把锋利的食器留在了厨房中,到了餐桌上,只愿意使用精巧而文雅的筷子了。

       老外们把筷子称作chopsticks,直译的话,叫“削出来的棍子”,或者“切割用的棍子”,还是离不开粗暴的感觉,看来真的没有领悟饮食的精髓。(老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潜山论坛 ( 皖ICP备19002730号-1 )
法律顾问 涂有根 网站举报电话 0556-8281111 网站举报邮箱 124200840@qq.com

GMT+8, 2024-5-3 21:55 , Processed in 0.075033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