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论坛,潜山网,天柱山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楼主: 弹论舒州

咬咬《咬文嚼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7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咬文嚼字》,教给我们许许多多知识,尤其文史方面,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受益多多!
      正是这一份喜爱,读者我边读边写,在这个栏目,发表了不少自2012年第一期以来的“自以为是”的看法,虽然看官不少,可惜出言直接指教者太少,心有戚戚焉!至于此前读过的2011年及以前的《咬文嚼字》,大都零散掉了,好在信息发达,这回一家伙邮购到许多年度的合订本,够自己好好消磨、消受一阵子了。此亦人生一大乐事。笔者准备从2011年第12期开始,迎流而进,好好读读,说说看法。之所以从这期开始而上,是因为可以看到已经有人发表的不同看法,避免重复,否则劳民伤财呀。好吧,来看2011年第12期吧。
      1    “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词语是社会文化观念的客观反映。”  (p4)
       说成“语言是思维的直接载体”,可能更好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30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2    “旨在明辨是非、邪正、善恶、褒贬,这种写法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   (p10)
       为保持一致,“邪正”改为“正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4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3    “较为有名的是‘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穀梁传》。”  (p10)
       请遵守《通用规范文字表》,“穀”已成“谷”,《穀梁传》要改成《谷梁传》!
       4    “甲午战争后,日本全面吞并朝鲜,进而逐渐侵入我国东北地区。”   (p52)
      日本全面吞并朝鲜,应该是1910年《日韩合并条约》的签订,中国大陆史学界一般持此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2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读今年第6期《咬文嚼字》,随读随说如下。
        1      “专家委员会的整理结果公布以后,可以大力宣传,可以强力推荐,新华社、央视、人民日报等强势媒体可以带头使用......”(p7)
         人民日报,建议加上书名号——《人民日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3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2   “雅加达是印度尼西亚的首都,位于爪哇岛的西北部,其北面是卡里马塔海峡,东北面是爪哇海。”  (p29)
    又在忽悠没有到过巴厘岛一带的国人了!卡里马塔海峡,是加里曼丹岛和邦加岛、勿里洞岛之间的海峡,与雅加达、雅加达所在的爪哇岛相隔甚远,扯不上地理方位联系的。有请朋友们翻翻世界地图,看看海峡,看看爪哇,看看那巴厘岛儿,虽不能至,何妨心向往之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6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雅加达附近有一海峡,不过,它叫“巺他海峡”!
        3     这期有一篇《“润扬大桥”得名谈》,试说如下。
        之一    p40“可见在唐宋之前扬州在中国的经济地位之高”的说法,原来是站不住脚。
        “唐宋之前扬州”,应该就是唐宋之前的汉魏南北朝时期的扬州。而这一时期(汉魏南北朝)的扬州,根本说不上“在中国的经济地位之高”的。这里只说两方面事实。一方面,经济重心话题。汉魏南北朝时期,中国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黄河流域,不在南方长江流域。至于后来经济重心南移,一般而言,也要到唐朝中晚期,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基本持平之时。扬州在长江流域,唐宋之前,其经济水平,高不到哪儿去的。有一句“扬一益二”,最能反映扬州、成都在中国经济地位之高,可惜,不在唐宋之前!另一方面,文章之中的论据。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作者一口气举出不少古诗论据:“‘烟花三月下扬州’‘十年一觉扬州梦’‘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等等”。可仔细一看,这些古诗,写在唐朝,能证明唐宋之前的扬州吗?!
      其实,唐宋之前的扬州与镇江,如果从经济地位看,说不上谁比谁高,应该是彼此彼此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8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p41的“唐宋以后,镇江经济迅速发展”是准确的,如果加上扬州,那就皆大欢喜了。
      之二   “ 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一‘润州’条记载:‘(隋)十五年罢镇,置润州,城东有润浦口,因以为名。’ ”(  p42)
       查李吉甫这部书,注明为“(隋开皇)十五年”,可能更好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8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准备集中时间说说2011年度《咬文嚼字》。上次已说第12期,这回说说第11期。
      1     “秸秆是成熟农作物的茎叶的总称,通常指小麦、水稻、玉米、薯类、棉花、甘蔗和其他农作物在收获后的剩余部分......”(p8)
      薯类,主要指甘薯、马铃薯,它们属于秸秆吗?!
      “其他农作物”不如“其它农作物”。
      2     “ ‘醮’本指古代冠礼、婚礼的一种斟酒仪礼......引申指再嫁。”(p14)
       醮,据《现汉》(第5版):“古代结婚时用酒祭神的礼:再醮(旧时称寡妇再嫁)”。可以看出,再醮是再嫁,醮,应该就是“嫁”吧!如果醮是再嫁,那么再醮,不就成了再再嫁了?咄咄怪事!
       3     “阮瑀是汉魏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p18)
        阮瑀是汉人,不是魏人,不是“汉魏间”人。这句前面就有一句写得明明白白:“他(指阮籍)的父亲阮瑀(?—212)在他出生一年多后就去世了。” 可见,“汉魏间的魏,要到阮瑀去世八年后的公元220年才得以建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1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4     “东晋人为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把‘王昭君’改名‘王明君’ 。”(p26)
      东晋之前的西晋,人们就已经避晋文帝司马昭之讳了,当时名人石崇,就有一首五言诗《王明君辞》。应该说晋人避司马昭讳!
     5     “英国是个议会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其国家元首是女王,职责大多是礼仪性的,一般不参与政务。”(p36)
      “其国家元首是国王”!不能说是女王,因为许多国王是男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3 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6      “在北破乌桓、一举消灭了袁绍袁术统一北方之后,曹操率领10万大军......”(p55)
      上述事件的先后原本是:消灭袁术——消灭袁绍——北破乌桓。既然如此,表述成文时,应该尊重历史!
      接着说2011年第10期如下。
      1     “维多利亚是英国的女王,并不是王后。在位时她是英国的最高统治者。”(p37)
      人类是在不断进步的。按照马列学说,人类曾经历过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是极权的专制的,有最高统治者;但在一个民主的国家,不能说有最高统治者。当今中国,尤其大陆,我们不能昧着良心说谁是最高统治者,因为我们就是“新中国的主人”。
      当维多利亚是英国女王时,英国已经是个君主立宪制国家了。作为女王的维多利亚,已经没有实权,已经政由首相了。你能说她老人家还是最高统治者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潜山论坛 ( 皖ICP备19002730号-1 )
法律顾问 涂有根 网站举报电话 0556-8281111 网站举报邮箱 124200840@qq.com

GMT+8, 2025-8-3 06:17 , Processed in 0.077121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