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边 发表于 2013-1-31 15:43 
谁能把提案的全文发上来吗?
关于潜山县“撤县设市”的建议 潜山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东南麓,国土面积1686平方公里,58.7万人,是革命老区县和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县,素有“皖国古都、安徽之源、二乔故里、京剧之祖、禅宗之地、黄梅之乡”的美誉。 潜山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周时是古皖国的封地,山称皖山、水称皖水、城称皖城,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县城先后为州郡府治所800余年。 潜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AAAAA级旅游景区、世界地质公园天柱山的所在地,风光雄奇灵秀,物产十分丰富。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南巡,封天柱山为“南岳”。后隋文帝开拓南疆,封湖南衡山为南岳,天柱山始称“古南岳”。依托天柱山,潜山正由安徽省首批旅游强县迈向中国旅游强县。 潜山是皖、鄂、赣三省通衢之地,是皖西南乃至大别山区域十余个县份的中心,有沪渝和济广高速、105和318国道及合九铁路(京九铁路复线)贯穿县境,陆地3小时交通圈内聚集有合肥、南京、武汉、南昌四大省会城市。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潜山积极抢抓中部崛起、东部产业转移、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等历史机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旅游兴县、生态立县和城镇化主战略,呈现出经济加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以天柱山为龙头的旅游业发展尤为迅速,富民兴县效益不断彰显。特别是自2009年吴邦国委员长视察天柱山以来,潜山旅游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国AAAAA级旅游景区、世界地质公园两块顶级品牌相继创建成功,开创了天柱山旅游发展的新纪元,也极大地带动了其他产业和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潜山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目前,潜山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水平等方面均已具备了一个县级市的标准。 基于以上情况,潜山继续作为一个县来建制,在推进又好又快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利与不足: 1.潜山与天柱山历来是山县一体、山城相融,目前潜山县已具备了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基础与条件,但山、县名称不统一,人们往往知“山”而不知“县”,这十分不利于打造一个名称统一、内涵统一的旅游目的地,也不适应加速舞活天柱山这一皖西南旅游龙头、打造大天柱山旅游经济圈的发展形势与要求。 2.潜山作为全国纵横两大高速(沪渝、济广)和京九铁路(复线)的交汇之地,也是皖西南环大别山区域中心和枢纽,还是皖鄂赣三省通衢之地,在中部地区中拥有的区位优势相对比较突出,完全可以借此发挥出更大的辐射带动作用,但其作为一个县的建制难以与其应有的区域中心地位、应该发挥的辐射带动作用相匹配。 3.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一直将潜山列为中等城市和皖西南旅游城市,但由于市、县建制不同带来的管理模式、工作重心的差别,潜山作为一个县建制在统筹城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上存在明显短板,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以城带乡的应有作用。 为此建议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大支持和推进力度,力争早日撤“潜山县”设“天柱山市”。这是潜山58万人民多年来的热切期盼,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首肯和支持,特别是吴邦国、回良玉等中央和国家领导同志先后就此作出重要批示,张宝顺、李斌等省领导也相继提出明确意见,这些都为潜山撤县设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如果潜山县能顺利撤县设市,将为潜山乃至整个皖西南和大别山区发展增添新的巨大优势,带来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1.有利于打造山城一体、内涵统一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极大提升天柱山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促进省级天柱山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丰富旅游产品、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加速旅游业转型升级,构建大天柱山旅游经济圈。 2.有利于借助天柱山日益提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带动整个县域扩大对外开放,进而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以更好地接受长三角和沿海发达地区辐射,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层次和水平。 3.有利于加快打造省域中等城市,巩固提升其在皖西南区域的中心地位,辐射带动皖西南区域乃至大别山区,加速城镇化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目前,在国家确定的大别山连片开发区36个县份、近2万平方公里范围内,仅仅只有湖北麻城一个县级市,不利于皖西南区域城镇化进程。 4.有利于探索大别山区科学发展新模式,立足于国土限制开发区域,大力发展以旅游为主体的生态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可以为大别山革命老区扶贫开发提供有益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