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论坛,潜山网,天柱山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502|回复: 4

地方论坛作用大 删帖赶不上发帖速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12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即可查看完整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潜山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地方网络论坛已经成为本地公众表达民意的活跃空间。有专家认为,地方论坛也由此变成政府疏导民意的最直接路径。但事实上,很多地方论坛并未达到这一目标。究其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一味删帖,从而阻塞了这一表达路径。对此,星期柒新闻周刊对南京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曹劲松进行了专访。他表示,删帖并不是好方法,不能让删帖阻塞地方论坛的民意表达渠道,而应该通过有效回应对民意进行疏导。“南京网络发言人制度正致力于将地方网络论坛变成真正的民意疏导最短路径。”曹劲松说。
  
网络论坛背后是利益“角力场”

  星期柒新闻周刊:最近,人大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毛寿龙和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网络舆情》副主编单学刚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他们认为,地方网络论坛应该是疏导民意的最短路径,而由于一些地方政府一味删帖,导致这一路径被堵,从而将一些原本能够化解在基层的网络事件在全国性论坛上进一步发酵升级,演变为公共事件。
  
       作为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同时也是南京网络新闻发言人,您对这种观点有什么样的看法?
  曹劲松:首先,我对这一观点表示同意。不过,我要对两位专家的说法进行一些补充,应该讲地方网络论坛是疏导民意的最短传播路径。因为,民意的疏导和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一个通道问题,还需要事实的支撑,和论坛背后政府、网站、网民的共同作为,否则论坛仅仅是一个工具而已。
  
      其次,我要给地方网络论坛补充两个定位。第一,它是社会意见交流与沟通最活跃的空间。论坛之所以活跃,是因为在这个平台上,不管你是谁,普通的老百姓也好,政府官员也好,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将被剥离,在网络论坛上大家都是平等的。
  
      第二,结合南京的地方特色,地方网络论坛又是政府网络发言的最佳工作场所。在这样一个活跃的空间,网络发言人和网民交流将取得最好的效果。网络问政的实效在哪里,就在于不仅仅是口头上的答复、受理,而是在新的媒体条件下,督促政府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星期柒新闻周刊:您谈到地方网络论坛的定位,那么放到具体事件中,比如在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民意诉求的时候,地方网络论坛又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曹劲松:我觉得有三个方面。从表象上看,一是信息的传播源,二是意见的集散地,三是舆论的放大器。这些只是表象上的,而在其背后则是使用者价值的表现。通过网络论坛体现出的价值判断是使用者的价值选择。
  
     所以,地方网络论坛还有三个更深层次的作用。第一是通过信息传播源抢占话语制高点,谁早说,谁细说,谁主动。第二,在意见的背后,地方网络论坛又成为一个利益的角力场。各种群体出于自身的需要,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将各种意见进行交汇,形成自身利益诉求的角力。比如,南京现在在研究过江隧道免费通行问题,江南和江北的居民诉求不一致,有车和没车的居民诉求不一样。
  
      三是地方网络论坛成为公众价值的度量衡。在舆论汇集中,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在主导。比如现在一些网民仇官仇富的心态,也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对政府提出的改善民生、降低房价、提高收入水平等强烈的诉求,其中都包含着公众的价值观:政府是要给公众不断提供优质服务的,不断创造良好的社会公共环境。
  
     星期柒新闻周刊:您刚刚谈到地方网络论坛是一个利益的角力场,实际上地方论坛上表现出的公众利益可能更加贴近老百姓,更加真实。而到一些事件放到全国性论坛上时,它的利益导向可能会出现偏差。
  
     曹劲松:是这样的。比如南京的事情放到新浪论坛上去讨论,很多不在南京的人加入进来,那么在这些意见的把握上就可能会出现偏差。应该说,在地方网络论坛比较好地反映了当地公众的利益诉求。网络论坛有一个特点,让每一个人尽可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它给了每一个个体发声的空间。至于这个个体是否代表一个群体或者一类人,无法衡量。所以,在看待网络论坛表达的民意时,也要区分个意和众意。
  
       个人投诉类意见最易引发公共事件

  星期柒新闻周刊:您在工作中如何对待地方网络论坛中出现的一些负面的,民意诉求类的、突发事件类的帖子,怎么处理?
  曹劲松:我们已经有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机制。我们把公众在网络论坛上反映的意见分成三类。一是社会监督类,这一类别主要包括公众出于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出发,对于社会管理、社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包括突发事件、道路拥堵、管理不到位等等,提出的监督。这些往往是一个个案,是一种事实。
  
      对于这一类,网络发言人的角色就成为一个调查者、核实者。如果情况不实,那就要进行澄清;如果情况属实,就要推动整改和问责。当然整改和问责需要发言人做二传手,将信息传递给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由他们进行整改和问责。
  
      第二类是意见和建议类。这一类往往是公民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要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出于公共利益提出意见建议,希望政府采纳。这时网络发言人要扮演一个很好的沟通者的角色。有两种情况,一是和责任单位进行沟通。比如说,那天在新闻夜宴中谈到城西干道改造方案,其中有公众就提出,能否在秦淮河底下建隧道,并和秦淮河清淤结合在一起,原来的道路不动,这样就避免了道路拥堵。我们就对其进行了反馈,这一方案之前政府也考虑过。秦淮河底下建隧道,从工程技术上来说没有问题,但是作为一条主干道,并不是只要修通隧道就可以了,关键是隧道出口问题,出口通道需要很大的过渡带,但目前这个过渡带没有。二是和公众的沟通,提供了好的意见建议,已经采纳了,网络发言人要给予反馈和感谢。
  
      第三类意见是个人投诉类,这也是地方网络论坛上出现的比较多的。按理说,这一类问题是应该到信访机关、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反映的,但是因为这些渠道要么不通畅,要么没办法解决,所以,这些意见就反映到了网络论坛上。
  
       星期柒新闻周刊:而且往往这一类投诉容易演变成影响巨大的公共事件。
  曹劲松:是的,像徐宝宝事件就是这一类别。面对这一类别的意见,网络发言人要扮演的是监察者的角色。如果涉及到政府官员的,进行政风监督、问责;涉及行业的则是行风监督和问责。目前,“南京网络问政”和行风政风热线有一个无缝对接,这些问题还是要通过相关的监督机构来解决。
  星期柒新闻周刊:实际上现在可能对于政府来说,地方网络论坛上给政府压力最大的就是个人投诉类的意见?
  曹劲松:这也是民众最期望解决的。这方面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迫切性更强一些。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一类意见处理好,那么对于社会稳定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只要反映的是事实,我们不会删帖”

  星期柒新闻周刊: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有没有发现过一些可能演变成公共事件的苗头性信息?
  曹劲松:当然有的。地方网络论坛反映出的问题主要有两种,舆情信息和网络舆论。舆情信息是前兆,这种信息有可能导致舆论的发生,但还没有发生。有大量意见加入就进入了网络舆论阶段。在舆情信息阶段,还可以通过引导等方式避免其进一步发展为网络舆论,但到了舆论阶段,那么网络发言人可能只能作为一个观察者和参与者出现了。
  
      这种舆情信息只要及时解决,就不会形成舆论。比如2008年出现过的“官员豪房”事件,我们做出了及时的澄清,情况并不属实,从而避免了公共事件的发生。再有近期出现的“南京无事佬”建言南京如何迎青奥,给“大家长”的十条意见。这就是建议类的,我们书记做了直接的回复。
  
     再有就是孙中山铜像回归的问题,也引起了南京市民在网络上的热议。三座铜像哪一座回归?回到哪儿?是回鼓楼还是回新街口?这一事件中,也是给了公众充分的讨论空间,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最后,倾向于回归的意见还是比较多。
  星期柒新闻周刊:现在有的地方在遇到这种苗头性信息的时候,往往采用一删了之的方法,对于这种做法您怎么看?
  
     曹劲松:删是一种“堵”的做法,这也是一些当事领导从弱化舆论考虑出发最喜欢选用的,就是通过各种路径把它删掉。因为信息还没有传播开,网上可能只是有一处或两处,可以通过删除的方法消除可能引发的舆论热议。但这并不是好的办法。这种将舆论信息源堵塞的方法,实质上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一旦在舆情信息的背后有一只“网络推手”,或者说是有利益诉求一方的代表,他就会不断把这个信息放到各个论坛上,或是放到门户网站上,新闻跟帖上,促使大家关注和议论。这个时候用删除的方法显然不能奏效,删帖速度赶不上发帖或转帖的速度,即使能够找到发帖源头,也不能控制网民的转帖和议论。可见,“堵”的难度越来越大,有时反而因为被删帖而引发更多的舆论关注。唯一解决的办法是必须在网上进行有效回应。
  
       星期柒新闻周刊:那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删帖?
  曹劲松:删有时候是必要的,主要针对一些有害信息,法律法规不允许的,比如造谣、暴力、淫秽色情、侵害商业机密、侵害个人隐私等,这些有害信息就应该删除。一些无害的,可能是批评政府的,我们就不能删除。温家宝总理也说过,要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
  批评类和监督类的信息,实际上是帮助政府提高完善自己的服务能力,这些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改进、通过交流、通过沟通、通过反馈等进行很好的疏导。
  我们有一个原则,这些监督、批评类信息,有些是负面内容,可能还牵涉到领导干部,但只要是事实,那么就没有必要回避。就像一个肌体生病一样,为什么要掩盖自己的病情呢?只有看到了病情,才能进行诊断和治疗。
  
      地方论坛变身疏导民意平台还需多方努力!

  星期柒新闻周刊:常州地方网络论坛化龙巷总经理钱钰认为,化龙巷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常州疏导民意的平台,关键在于论坛的举办方在沟通网友和政府间做了很多工作。您觉得地方网络论坛要成为疏导民意的平台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曹劲松:我觉得首先表达要有通道,地方网络论坛不能去堵不能去删,只要不是有害信息,就要让它出的来。如果表达通道不畅,如何谈疏导。现在“南京网络问政”基本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在后台不会删帖,除非是一些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给公众一个通畅的意见表达平台。
  
     第二,意见要有互动。网络发言人机制就是解决这一问题。在一些社区论坛,我们也要求网络发言人去和网友进行沟通,向网友介绍政府的一些做法和决策机制。
  
     第三,现实中要有作为。对于一些监督类、投诉类的意见,不能光靠嘴说,关键还要在现实中有落实。这一点现在是网络发言人工作的重点。如果在现实中没有作为,没有民意参与到公共管理中,那么政府的工作也不一定能干好,更不要说去引导民意了。
  
      最后是诉求要有反馈。在互动的同时要有结果反馈给公众,这也是在有作为的基础上做出的。
  星期柒新闻周刊:事实上,您刚刚谈到的四个条件可能不仅仅是网络发言人个人的努力,可能还要政府、网站和网民三方共同努力,那么我们努力的方向是什么呢?
  
     曹劲松:我认为这中间政府首先要做出努力和表率,做到坦诚和公信。政府如果捂着盖着,那么一切都是空谈。只有坐下来和大家交流,并接受意见进行改进,政府的公信力才会提升。
  
      网站要有社会责任和自身的价值选择。不管哪个网站,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追求社会效益,是将社会的各种矛盾放大?还是做一些积极引导?这些都是网站需要思考的问题。最后,对于网民来说要进行道德自律和认知自省。


发表于 2012-12-13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起,学习学习。
发表于 2012-12-13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开门!查水表!
发表于 2012-12-13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学习。
发表于 2012-12-13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_16984349925490629196_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潜山论坛 ( 皖ICP备19002730号-1 )
法律顾问 涂有根 网站举报电话 0556-8281111 网站举报邮箱 124200840@qq.com

GMT+8, 2024-5-3 06:25 , Processed in 0.080944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