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论坛,潜山网,天柱山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8885|回复: 100

年度最佳!舌尖上的乡愁——早安,潜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2-27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即可查看完整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潜山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本帖最后由 老k 于 2014-2-27 22:27 编辑



           “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通过对家乡早点行业转变的描写,刻画出了市场经济下大潮下中国小镇发展中的希望与迷惘,文章的开头更是向伟大的魔幻现实主义大师加西亚·马尔克斯致敬,从而将小城潜山创造性的和《百年孤独》里的马贡多联系到一起。”
———《纽约书评》

“神秘作者又一部写实主义力作,理清了中国中部村镇20年来的历史脉络
———《法兰克福汇报》

“Beste des Jahr, sehr ausgezeichneter Artikel”
———《Sueddeutsche Zeitung》

“致富消息早知道,今年我选锅贴饺,本公司提供大型汽油桶、平底锅及各种锅贴生产设备”———《驻马店GT锅贴设备仪器厂

“这篇文章丝丝入扣,动人心弦,把后宫中寂寞女人们勾心斗角争名夺利的血泪史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表现了旧社会先进妇女们的悲惨命运,无情抨击了残酷的封建统治对人性的压抑”
———《家庭医生》


———————————————————————————(分割线)——————————————————————————————————              

许多年以后,当面对满街的早点却勾不起任何食欲时候,我一定不会忘记许多年以前,我的母亲第一次带我去吃印刷厂饺子的那个遥远的上午。。。

那时候,潜山还是个几十张纸的电话簿就能写满所有人家电话号码的小镇,一座座低矮的建筑散落在小城的各个角落,西河水清澈,沿着遍布砂砾的河床从城外缓缓流过。。。儿时的印象中,以电影院为中心,(似乎很多电影里的小城都是围绕电影院建的),东起妇幼保健站、西到四牌楼、北到百货公司(华联)之内的小地方才是街上,如果你是老潜山的话——你一定知道城南边就是雪湖了。除此之外的地方就算乡下——或者说至少不是街上了(个人观点,无任何冒犯)。所以,那时的潜山很小,真的很小,但仍然足够我们的故事在这个局限的范围里慢慢展开。

介绍完了故事发生的大概时间段和地点,该扒一扒人物——楼主自己了。楼主小镇屌丝男青年,爱好女,名字就不说了,你们喊我SuperFzz好了,出生于上世纪末柏林墙倒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内思潮涌动的复杂时期。楼主祖父母都来自外地,因为历史的原因走到了一起,并机缘巧合客居潜山,之后在此地慢慢扎根,到了楼主已经是第三代,楼主已经算彻彻底底的潜山土著了,加上一直住在老城区的某高地(可以夜观星象,俯瞰全城),加上楼主天资聪慧懂事得早,加上楼主善于观察记忆力较强,更加上楼主比较帅,加上。。。等等。所以对潜山,至少是老城区的部分历史楼主是有发言权的。

言归正传,不扯些没用的了。。。
———————————————————————————(分割线)——————————————————————————————————
以下才是正文。。。

时代在进步,小城里的生活也在慢慢改变。人们一方面享受到现代城市生活的进步与便捷,另一方面也失去了很多过往的美好,而这些恰恰是无法复制和再现的。比如我们的环境、比如人们的坦诚、比如那些曾经吃过的早点。

直到去了北边的省城读大学,我才无限怀念家里的早点。顺便吐槽一下省城JBJ的包子,真不是一般难吃啊,特别是那饺子,巨大的饺子皮包住指甲缝大点的肉,最离奇的是他们甚至都懒得包成饺子的形状,饺皮对折一下就算饺子了!!!丧尽天良,要放在潜山真应该抓起来!!

我一直有过关于潜山早点的Idea,在这之前,也已经积累了一些的素材(现在看来应该是很宝贵的素材了)。这个Idea源于几年前,作为资深吃货,我一直准备写一篇题为《梅城十大早点》的帖子,无非就是介绍一下地点,介绍一下内容,然后像电视上的外景主持人那样张大嘴巴说:“嗯,这家的xx真的好好吃呢你看你看这个颜色这个松脆反正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好吃呢大家都不能错过啊!”然后加上打分,什么营养指数几颗星划算指数几颗星云云————实在太过矫揉造作太过落入俗套太过没内涵。好在后来楼主临时有事将计划中断。现在想想,当时幸好中断了,因为楼主绝对无法允许自己没内涵[/阴险

最近一年发生了许多事,很可能是楼主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下个月,楼主就将远赴异国他乡求学,归期未卜。尽管祖辈只是客居此地,楼主在这里的亲戚跟大家相比也很少,但我深爱这片土地,毕竟我在这里出生长大,我的包衣罐也埋在院墙外边的泥土里。有时候我会很矛盾,因为潜山正越来越变成我不认识的样子。我一直是个怀旧的人,我想梳理出一些记忆,梳理出一些人,梳理出一些自己,就以潜山的早点行业为“线索”好了,基于事实,还原出我在这片土地的成人经历,以及我对这片土地的复杂情感。

———————————————————————————(分割线)——————————————————————————————————
你们又上当了,其实以下才是正文。。。

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仿佛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看得见,抓不着。
他一直在怀念着过去的一切,如果他能冲破那块积着灰尘的玻璃,他会走回早已消逝的岁月。
                                                                                                                                 ——《花样年华》
记忆中的锅贴饺

食不厌精,我自小就是一个吃货,吃得多,还吃得挑。不敢说老城区的经典早点全吃过,但至少也吃过百分之百了。每次回家了,听着“小伙子,恩真着搞滴莫国七七扎”的乡音,吃上香喷喷的早点都让我倍感温馨和亲切,甚至每到回家后都有了早晨起床的动力。。。直至几年前,当我从友人的电话里得知我从小吃到大的“印刷厂饺子”(严家饺子)不做了的时候,突然感到心头一震,内心莫名的伤感。因为这家早点店,承载过我甚至我们一代人太多的回忆,就像是一段过往的见证者,没有了他家的锅贴饺,我照样还可以去别家吃锅贴饺,或者不去别家吃锅贴饺而是吃包子,但没有了这家锅贴饺——曾经的回忆再无处凭吊,一切已经过去了,过去很久了。

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楼主从小就在爷爷奶奶家长大,平时早上都在家里吃,无非是白鸡蛋、稀饭、煞饭和面条。只有周末父母才把我接过去跟他们一起住,周六的早上,母亲总会带着我去吃印刷厂锅贴饺。饺子店用汽油桶上架平底锅,下面烧柴,刚出锅的饺子很香,皮很脆,所以我更喜欢吃饺子皮,后来长大了去吃时总会嘱咐老板给我盛焦一点的饺子。饺子一般只有两种,肉的和菜的,菜是韭菜。吃的时候沾点醋,中和一下油腻,如果再配一碗白粥,装一叠腌萝卜,那就极好了。记得小时候,饺子只要几分钱一个,后来涨到一毛,再涨到一毛五,再后来就是两毛、两毛五了,再后来就没有后来了,现在一百块钱也买不到了。

我觉得,印刷厂饺子店的关门歇业远不是一个个体事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养老体制的逐渐完善,人们的物质条件已经得到很大改善,但消费观念却一直发展的慢半拍,即大部分人们仍然还在强迫式地为生计奔波,直到近些年,这些观念才悄然转变,人们普遍已经觉得钱够用就好,不需要通过牺牲舒适来换取额外的金钱,今年县里企业的用工荒就能很好的说明这一点。总之,印刷厂饺子店(包括另几家经典早点铺,后文会提到)的关门是一系列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甚至可以看做潜山近些年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转折点,潜山县城的文明发展可以以此划分为界,即代表前消费时代的“印刷厂饺子时代”和代表消费时代的“后印刷厂饺子时代”。。。我是一个跨时代的潜山人。
DSC_0327_nEO_IMG_nEO_IMG.jpg DSC_0331_nEO_IMG_nEO_IMG.jpg DSC_0339_nEO_IMG_nEO_IMG_nEO_IMG.jpg
刚出锅的饺子配上陈醋和咸菜,门口的场景你熟悉么?这些照片很可能是宝贵的绝版了

关于包子

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在文化局对面,以前招待所那边(现在是金润万家)开了一家安庆佬的主营包子的早点铺——正月早点。这家店的开业对潜山传统的早点行业,特别是包子铺来说绝对是一个致命的打击。这也是我个人深恶痛绝的一家店,当然,它本身并没有过错,扮演的只不过是压死骆驼“最后一根稻草”的角色——如果没有“正月早点”照样会有“二月早点”或者“歪月早点”来做这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此之前,潜山的包子铺大都是我称之为“古法做包”,说人话就是“老面包子”+“柴火蒸笼”。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老法院对门的两家包子铺(潜山人民法院已经二度易址,我说的是老城区龙井巷那个老法院旧址),那时老法院对门是一排又矮又黑的木楼,从西到东分别是老汪裁缝店(我小时候经常在那做衣服,算得上潜山的老裁缝师傅了)、涂结海理发店(当年潜山理发行业的金字招牌,如今众多理发店主剪级别理发师共同的师傅)、一家皮鞋店、还有忘了,再就是两家相邻的包子铺了,每天早上,两家店都把桌子摆到路上,架上蒸笼,远远就望到弥漫的雾气,由于用的是明火,店里的墙壁被熏得漆黑。其中一家店的老板是一个大个子的老,另一家我记不得了。很长一段时间潜山的包子价格都是3毛,最开心的就是奶奶早上给我一块钱买三个包子允许我留着找的一毛钱,大多时候,我都是去买一毛钱一包的萝卜丝吃了,或者留着下次攒到两毛去电影院边的游戏厅买一个游戏机牌子。他们两家的包子味道很接近,都用的是老面,里面包一个大肉丸子,刚出锅的包子雪白晶莹,饱满坚挺,像女人的胸脯。这种包子的外形和内在才符合真正意义上的包子,最绝的地方是你要咬到第二口才能咬到肉,货真价实的肉,就像滚床单时的前戏,需要有个过渡,才能引出包芯的肉鲜味儿,一下子就高潮并汤汁溢得到处都是就没意思了,更绝的是有前戏有高潮了还有后戏,吃完了包芯还要吃一口老面,收一收油,把包芯的味道给锁住全都带到胃里,就像亲热后的温存。这才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吃包子的过程,否则你干嘛不直接去喝肉圆子汤?

很遗憾,后来的趋势真成这样了。以正月早点为代表的快餐式、流水线式的包子做法逐渐被引入潜山,他们的做法是不用柴火,而用新式的电蒸锅,速度快,并且方便省事,核心是用死面来锁住汁液、并用膨化剂使包子馅变嫩变大。正月早点的出现在城里引发了轰动,大家惊呼到包子居然可以这样做,包子的体积缩小了,但包子馅反而还变大了,一口咬下去汁液满溢,这样的包子多好啊。于是大家争相去正月早点买包子,相信老城区的居民对当年正月早点门口的长长的队伍一定还印象深刻。作为响应,城北也出现了一家类似的包子铺——木材公司对面的“胖子鸡汁汤包”。然后类似的包子铺就在城里很快遍地开花。需要指出的是,我之所以对正月早点那么大意见可能存在一点主观因素,我是一个记仇的人,小学二年级暑假,有一天我去正月早点买烧麦,一边吃一边回来跟奶奶说这烧麦怎么酸酸的,奶奶鼻子凑着一闻,说:“你这傻逼孩子,买了馊了的烧麦回来还吃得津津有味!”。记得当时,新的事物不断被引进小城,招待所那边还开了一家有可能是潜山第一家网吧,相约网吧还是什么来着,反正从此之后,我攒钱的时间更久了,也不再拿去买游戏机牌子了,谁还玩那种过时的玩意儿。

传统包子铺的市场不断被挤压,直到最后,县城里只剩下了当年两家中的一家,因为城市的改造,他们迁到了旧址对面。由一对姐妹打理,除了包子也还有炒面和饺子。许多年以来,那家一直是唯一定点吃包子的地方,因为楼主嘴刁,能吃出新鲜包子和xian了的包子,老客户嘛,所以我去吃的时候老板会挑刚出笼的包子给我。高中时候,我有次暴走了,决定不念书了,离家出走,那天早晨我离开家,在跳上去王河的面包车之前,在那家早点铺吃了三个包子喝了一碗稀饭,有那么一刹那我觉得自己这么让家人担心真的很过分。。。前几年取素材的时候,因为觉得这家店会一直开下去,所以没有过去实地拍,结果没过多久再过去时发现他们竟也关门了,真的很遗憾,很多东西你不珍惜,直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我吃过各种各样的包子,直到现在,我再也没吃过那么好吃的包子了,或许,包子本身并没有那么美味,美味的是那段时光而已。。。
WP_20140225_005_nEO_IMG_nEO_IMG_nEO_IMG.jpg WP_20140225_002_nEO_IMG_nEO_IMG_nEO_IMG.jpg
华润电脑隔壁那家就是我之前最爱的包子店,门头上仍然能看到斑驳的烟渍。可恶的正月早点。(摄于2014年2月25日)
关于面条
小时候觉得面条这种东西,最没有技术含量了,包子饺子家里没设备,面条家里吃还不容易么,为嘛要花钱去外面吃。直到有一次我在“东北佬面馆”吃了碗面。那时东北佬面馆刚开不久,在大红鸭对面,我吃了一份小碗炸酱面,那是我第一次吃炸酱面,真心觉得好吃,感叹不管是面条还是汤都比家里好吃多了。而且,一碗素面只要一块钱,老板是东北人,见我是小学生都免费给我加一小勺炸酱,冬天吃又暖和又能吃饱。。当时还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就是,小学的时候赶上世界杯,迷上了踢球,于是早上很早就到了学校踢球。路上总能看见一大波学生从二中的方向过来,一路飞奔,开始我以为是学校组织清明节去烈士陵园扫墓或者电影院看打仗的电影之类的,可后来天天看到,一直很好奇,直到自己上了中学才知道那是中学生们飞奔去吃早点,晚了就赶不上第一锅面条了,那时候看来学生们真是饿啊,场面绝对壮观。东北佬面馆还是潜山第一家卖油煎包子和千层饼的,煎包里面裹着豆腐和辣子,大家也都慕名前来尝鲜,后来正月早点(我又在黑正月早点了,哈哈)也跟风卖豆腐馅的油煎包子,但味道个人觉得跟东北佬的没得比。又过了几年,东北佬搬到了印刷厂附近,煎包越做越小,现在,也已经没开了。

说到吃面,其实不得不提一下老杨面馆——以前天乐堂药店没做楼房的时候,是家黑不溜丢的平房,房头上还长满了随风晃荡的野草。药房隔壁有个棚子,棚子里每天早上腾着热气的就是一家面馆,很简陋。后来那边做起了楼房,底下也开了家面馆,一直没有牌子,只是不知道那是不是棚子那家。起先是老杨夫妻在做,他们有两个孩子,貌似后来都还混的挺好,于是老杨前几年把店盘给了他外甥女夫妇。初中的时候,我几乎在他们家吃了三年,都是炸酱面,大排面这种东西太奢侈,只是偶尔遇到了熟识的叔叔阿姨才会会请我加一块。但还是觉得炸酱面最好吃,比东北佬家的炸酱切得细也更酸。渐渐的,我开始长个子了,食量大增,小碗面已经吃不饱,后来要吃大碗面,再后来是大碗面里泡一个烧麦一个煎包。时至今日,我仍然像过去那样吃面,虽然我早已大学毕业,老板娘也仍然会像过去那样说“后面那个学生是炸酱”。
DSC_0351_nEO_IMG_nEO_IMG_nEO_IMG.jpg DSC_0356_nEO_IMG_nEO_IMG_nEO_IMG.jpg
老杨面馆,和老杨面馆的招牌炸酱面(摄于2010年5月2日)
再后来,医院旁的兰州拉面隔壁开了一家贵阳花溪王牛肉面。说到这家面馆大家一定最熟悉不过了。在当时,大部分面馆的面,无非是在酱料和浇头上下功夫,面汤大都是清汤加点调料,而花溪王则另辟蹊径把功夫下在了汤里面。每天早晨都能看到老板把一桶桶煮剩下的牛骨头往外倒,大骨熬汤配上香料,面也用的是更劲道的手擀面,即使放久了都不会蔫。再加上老板和老板娘为人也不错,会仔细问你要不要辣的和香菜,如果人多让你久等了还会多给你加点面。这家店刚开的时候,我还跟老板侃过,得知他本来在外地,因为孩子在野人寨上学才回来开的店,等把孩子送上大学就不开了,用他的话就是“回来颤哈子”。哪知道这店一下开火了,甚至现在他小孩毕业后也回家子承父业了。很多事说不准哈~以前我们穷逼学生都吃素面的,两块五一碗,加鸡蛋三块,加牛肉五块,当年我们班有个J姓的胖子,每天都要去那里吃一碗面、喝三碗汤,后来老板扛不住了,说小伙子我这面多给你吃点都行,汤能少喝点不?现在,花溪牛肉面已经十块钱一碗了。
DSC_0359_nEO_IMG_nEO_IMG_nEO_IMG.jpg DSC_0362_nEO_IMG_nEO_IMG_nEO_IMG.jpg WP_20140225_001_nEO_IMG_nEO_IMG_nEO_IMG.jpg
大名鼎鼎的花溪王牛肉面,记得当时得知我要拍素材,老板娘还免费给我加了个鸡蛋。曾经电影院下的面馆,现在已成为某会所
(分别摄于2010年5月2日和2014年2月25日)

其他的面馆:电影院下面以前也是有一家面馆的,特色是面里会加炒黄豆。龙井巷口也一家,后来搬到了对面的巷子里,那里的炸酱面里也是会有黄豆,特色是自制的辣酱很好吃。至于后起之秀的“好再来面馆”(中菜市隔壁),现在已经专注于夜宵而无心做早点了,他家味道跟其他的比也只能说是中规中矩,服务态度一般。

关于炒面

炒面来到小城的历史不长,以前貌似是没有的,第一次吃炒面是二年级暑假在文化宫上美术班的时候买的,大份一块小份五毛,后来上了中学,我们男生经常是下早读趁吃饭的时间跑到电影院旁边打台球,因为人多球桌少,男生一下课就去抢台子,让女生们带炒面过来,然后一边吃一边打,记忆犹新。

我们所说的潜山炒面,其实跟外面的炒面不是一种面的,我们的炒面是面蒸过后再炒,吃起来更软糯,外面的炒面是过水的面再炒,吃起来更劲道。潜山炒面的精华是芽菜,并且必须用小锅大火翻炒——大火下产生的高油温能在炒面外形成一层保护层,锁住面的香味的同时还能锁住水分,芽菜的清新爽口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油腻,最重要的是芽菜的成分主要是水,这样的炒面吃起来才不会干,实在是烹饪史上的绝配,超越了大蒜和咸肉。

不过这种炒法也有唯一但致命的缺陷——产量太少。正常情况下,按以前大份饭盒的标准,一锅面顶多只有5盒,卖完了就要重新炒。那先炒好了放着可不可以?可以!但那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炒面变凉变蔫,即丢了口感也没有卖相。那换大一点的锅一次多炒点可不可以?可以!面越多,为了保证至少把面炒熟,翻炒的时间就越长,炒的时间越长,水分散失的就越不均匀,随后的结果很可能是有的焦了有的结成了一个面团里面还是白的,这一点有过烹饪经历的乡亲们一定有体会,我不再赘述。

可惜的是,商家永远是逐利的。渐渐的,貌似也是从正月早点开始,人们用起了大的平底电煎锅来炒面,一次就能出几十份炒面,大大提高了产量。口感,自然是一落千丈,也没有了铁锅的香气,也没有了大火的干脆,低温油温吞吞的浸渍,使炒面吃起来不温不火,完全丢失了炒面中“炒”字的内涵。无论如何,作为消费者这些我能理解,毕竟大多数人只是为了早上填饱肚子,但我最不能理解的就是:为什么不放芽菜了呢?仿佛一夜之间,潜山的炒面都不喜欢放芽菜了,取而代之的是胡萝卜丝、白菜、卷心菜。这完全没有道理。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我只在桃源桥头发现一家仍然沿用“古法炒面”,年初的时候再去,发现已经关门了,好再来面馆的炒面也是古法炒面,就是太贵了,一碗牛肉炒面居然卖到了12,以致上次楼主有同学从美国回来,我就是在那招待他吃的牛肉炒面,因为高端大气上档次。。。截止发稿,我心里上比较能接受的说法还是,毒芽菜的新闻让大家不敢再吃芽菜了。
WP_20140225_003_nEO_IMG_nEO_IMG_nEO_IMG.jpg WP_20131227_22_44_31_Pro_nEO_IMG.jpg
好再来面馆和他们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十二块钱一碗的牛肉炒面(摄于2013年12月27日)

既然提到了潜山炒面和外面炒面的区别,那么就顺便提一下“外面炒面”。,曾经,潜山也是有“外面炒面”的。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得,以前台北小站还不是台北小站而是洗浴中心的时候,华联旁边就有一排棚子卖麻辣烫,顺带还卖炒面。店主是芜湖人,那里的炒面就是外面用的那种过水的圆面,炒的时候老板会像做意粉一样把面夹碎一点,可以选择加火腿肠、牛肉和鸡蛋。后来,城区改造,棚子被掀掉,他们搬到了酒厂的“Red Light区”,也许是位置不好吧,不久也关门了。毕竟男食客们进出酒厂会怕被误会,女食客进出更会怕被误会。
DSC_0366_nEO_IMG_nEO_IMG_nEO_IMG_nEO_IMG.jpg DSC_0365_nEO_IMG_nEO_IMG_nEO_IMG.jpg DSC_0370_nEO_IMG_nEO_IMG_nEO_IMG.jpg
当年的芜湖麻辣烫和他们的招牌炒面,店主是几个少妇。当年的FJ同学还很青涩(摄于2010年5月2日)

大侉烧饼

大侉烧饼是潜山最好吃的烧饼,我相信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我说的是雪湖路口的那家夫妻两推着油桶的饼摊,因为老板是北方阜阳人,所以大家都喊他大侉。这家饼摊已经开了很多年,我还很小的时候他们就在县政府对面的路口卖烧饼了,那时候旁边还有一个修鞋的跛子。过了几年,雪湖初中门口的那条大路修好了,他们也搬到了水利局旁边的路口。不知道是不是北方人天生就会做面食,大侉家的烧饼明显跟本地其他的饼子不一样。首先是大,可能北方的饼子算是主食了的原因,大侉的饼子一个人够吃半天了,一上午绝对不会饿。然后他们家的面也很有特点,反复的揉过后饼边很有嚼劲,吃过的人就知道必须趁热吃,否则凉了吃起来饼子扯老长牙齿都拉掉了。大侉饼子的肉料很足,猪肉碾成泥加上辣子大葱和香料,均匀的藏在饼子里面,外面撒上芝麻,烤出来的香气老远路就能闻到。我个人觉得烧饼的烧制方法也很有讲究的,必须是开放式的泥炉里用炭火烤,你甚至能听到炉子里面团伸展和膨胀的滋滋声。而现在大部分的饼摊都用的是封闭的铁炉,像西方的烘焙那样做烧饼,这种饼表面都是油也更脆,虽然吃起来也有特点,但更接近于“烘饼”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烧饼”。

关于大侉烧饼,有不少人都诟病它“太脏”,对于这一点,我必须承认,他们的卫生条件做得不是太好。可另一方面,我觉得烧饼这种东西从来都不是登得上大雅之堂的食物,只要吃了不得病,粗犷的制作方法和不拘一格的吃法或许更能体现出其中的生活气息和人文内涵。今年初,我突然想吃烧饼,连续起了几个大早都没看到大侉的饼摊,我很失落的以为,我再也吃不到了。。。还好,后来打听到他们现在搬到了政府大院的侧门,二轻局到二中之间的路段上。

大侉烧饼本身就已经极好了,如果你想吃得更丰富点可以考虑“大饼包油条”。关于大饼包油条楼主也有段很温馨的回忆,高中的时候,可能是过度“思考人生”,我患上了抑郁症,每天半梦半醒,整星期的无法睡觉。后来就彻底歇斯底里了,我拿了钱拿了个卡片机机,留下张字条,离家出走了。三天后,被抓了回来。然后铁了心不想回学校上课,在家里待了一个月,一个月后,人生思考好了,我又灰溜溜的回到了学校。并打了报告,以后早读我不上了,然后就有了一下的景象:我每天在家睡到七点半,七点五十的时候带着大侉那买的一个饼子包着两根油条,走进教室。然后开始在座位上吃饼子,一吃就是一节课,吃完了喝口水开始上第二节课,我始终忘不了周围同学们鄙夷的眼神,要知道,我可是坐在第一排啊。。。在这里,真的要感谢当年的英语汪迎华老师母亲一样的关心和理解。现在想想,当时真的很过分,但回忆起来仍然很温馨,因为身边的人始终没有放弃我。
DSC_0340_nEO_IMG_nEO_IMG_nEO_IMG_nEO_IMG.jpg
大侉烧饼,老板人很好(摄于2010年5月2日)


可能只有在外面待过,才更怀念家里的种种的好,离开家已经好几年了,我常做的梦仍然是在小城里,梦里我骑着自行车,到处买早点。。。
可是,现实里的小城正在飞速改变,变得越来越陌生,孩子们说起了普通话,到处大拆大建然后几年后推倒重新大拆大建,过年路上的店仍然开业,元宵也不再有舞龙舞狮的队伍。。。父亲都时常感叹,潜山变了,街上哪里来的那么多人呢,以前吃完晚饭压马路,总能一路看到熟悉的人,然后站在路肩上扯半天,现在出门看到处是人可经常一个认识的人也看不到。。。谁也无法阻止历史滚滚向前的车轮,它碾过城市、碾过街道、最后碾过你我。只是,我们能不能时常回头望一望,望一望来时的路,能不能不要全盘的否定过去,至少留下一点记忆给有心的人去凭吊。会不会有一天,当我再次回到这里,满口普通话的少年已听不懂我无改的乡音,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里我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PS:
1.感谢各位能看到这里,美好的家乡需要大家共同建设,祝乡亲们身体健康安居乐业。
2.看到论坛里很多乡亲在讨论开店,不知道我以上说的这些能不能帮助启发,和我有一样想法的人肯定不只我一个,说不定会有市场。
3.非常感谢赞助商“舒州彩印包装有限公司”对本文的全程大力支持,给楼主提供了NikonD90相机一台,Nikor 50mm定焦镜头一支、Lumia 920一部以及交通工具——电瓶车一辆。“舒州彩印包装”潜山彩印、纸箱制造行业老字号企业,23年良心经营,质量信得过!地址:经济开发区莲花路,联系电话13083162969,联系人:老傅。感谢助手兼职模特FJ女士和HK女士的全程陪同和协助拍摄。
4.本文开头的书评纯属胡编乱造,如有雷同,算你厉害。



                                                   THE END
                                                    ()

评分

1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4-2-27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难为作者,如此长篇大论潜山早点。
贴了图的店,将欣喜若狂,广告做到潜山论坛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27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几个都是我大龙井居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27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笔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27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文章,好!活色生鲜,有大手笔风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27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对精品,地道吃货,加精置顶,推荐阅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27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秋风扫落叶 发表于 2014-2-27 21:00
难为作者,如此长篇大论潜山早点。
贴了图的店,将欣喜若狂,广告做到潜山论坛啦!

最近在家等签证,闲着也是闲着,于是随便写写,看官见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27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忆回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27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叶一智慧 发表于 2014-2-27 21:06
好几个都是我大龙井居民

哈哈哈,其实我也算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27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色远山 发表于 2014-2-27 22:05
这文章,好!活色生鲜,有大手笔风格!

第一次在家乡的论坛发帖,多包涵多包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潜山论坛 ( 皖ICP备19002730号-1 )
法律顾问 涂有根 网站举报电话 0556-8281111 网站举报邮箱 124200840@qq.com

GMT+8, 2024-6-6 08:44 , Processed in 0.088949 second(s), 3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