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论坛,潜山网,天柱山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301|回复: 0

一季好茶 | 将一年的春天装进一杯茶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5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即可查看完整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潜山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webwxgetmsgimg (2).jpg
一.茶源

4月30日的《三联生活周刊》用了近百页的内容做了篇春茶的封面文章,取名“自由自在中国茶”,文中作者踏访了浙茶、川茶、徽茶的山水、人文与市井。文章笔酣墨饱,让人如临其境。

许是自小喜茶,而老家又种茶的缘故,因此对这期的封面文章尤其多读了几遍。文中所述的中国茶无论地域,多数皆是今日市场上价格不菲的名茶,常有耳闻的如西湖龙井、太平猴魁、黄山毛峰。恰如品茗,细细读完觉得其中山水、人文皆能使人酣畅淋漓,唯独文中所提“市井”总感意犹未尽。

我自小就未曾离开过茶,安庆老家产绿茶,颇有些名气的有天柱山剑豪、岳西翠兰。二者都因地得名,这也是中国茶命名的一种习惯。

汉武帝南巡时,前者所提天柱山被封为南岳,至隋朝以衡山为南岳成定制前700余年,此山一直被尊为南岳。今日天柱山所在地的潜山县城,依旧立着一座“古南岳”的牌坊。城内以“古南岳”取名的商店酒家不在少数,我记忆深刻的就有一家门头古色古香的古南岳照相馆。

潜山古时为皖国都城,享有禅宗之地、京剧之祖、二乔故里、黄梅之乡、安徽之源的美誉。自茶兴于唐,盛于宋以来,一直与禅寺渊源极深;而谈及茶的味道,人们又好以“高山云雾出好茶”作解;辅之以盛名之下的戏曲之城,如此山水人文自然少不了茶。

事实也的确如此,县域所在,越往山里,种茶的农户也越多。加之地形复杂、山奇水秀、气候各异、土壤质地不同,即便是出自同镇的茶叶,其茶味也区别明显。陆羽《茶经》中有茶品与土壤的记载,文中提到“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潜山之地多山石溪水,之所以多植茶想必与多这般的烂石砾壤也不无关系。

山里有黄柏、彭河、官庄、塔畈几个种茶、产茶的大镇,大镇中又属彭河茶规模居首。有意思的是,这些产茶之地并无有着宏达规模的茶园。农户种茶多就山地、坡地,或择竹林而栽,这些散种的茶地几乎不连成片,远远不够资格称作茶园。到了采茶季,一户农家往往要在一天里连续跑上几个不同的地方。

由农户散种的茶是有主人的,山里还有一些无主人的茶,茶树多数生长在山里的险要地。若不识路,也无过硬的采茶经验,对这些“南方嘉木”也只能是徒有羡慕。若一定要对这些茶树追根朔源,那我也只能告诉你,它们尽属那山间百鸟。

每年茶叶开花结果之后,山间鸟雀喜以茶子为食,觅食回巢难免途中就有些茶子遗落山间。茶树喜阴,松柏蓊郁的山林正好为其提供了天然的散射光。多沙石又湿润温和,扎根发芽便生出了好茶。

这种野地里生出的茶,量不大,但味好,然而不可多得的又岂止是这些茶。茶味的优劣,《茶经》中早有记载:“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自潜山县城往黄柏的山里,除去塔畈一镇略有平原,其余三镇均是山地。地在林中,林绕地生。茶地所在,无不如此。区别在于一些背阴,一些向阳,一些多石,一些多沙。正是这种因地而植的散种,恰到好处地保留了茶的味道。

陈宗懋、杨亚军先生主编的《中国茶经》,在茶史开篇即提到,茶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兴于唐,盛于宋,延续于明清。这期间无论是佛家的吃茶清修,还是文人雅士的品茗解忧,茶不断地被赋予种种人文内涵。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的“七碗茶歌”就将饮茶描述得甚是传神: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诗人笔下的饮茶,早已超然器物,这也难怪唐朝煮茶名士会为茶取雅名作“涤烦子”。

webwxgetmsgimg (1).jpg
(谷雨之后山里的春茶已近尾声。图/民记)

二.市井

相较茶的雅,我自小接近的则是茶的市井。

前些日子,社交圈里流出朋友在巴蜀茶馆饮茶的照片。巴蜀茶馆向来是今日文艺青年们时常赞许的市井场所。在茶馆纷纷尚雅的气氛里,巴蜀茶馆的市井之气恰如一股清流,相比茶桌上条框分明的束缚,此番味道更沁人心脾。只是喧嚣之下,粉饰之色依旧很难湮没于这市井之中。这也是我对周刊中言及茶的市井稍有遗憾的缘故。

种茶、采茶、制茶、存茶、饮茶,与茶有关的种种实则都根于市井。“无心插柳柳成荫”,没有市井的心,亦难栽出茶的“雅”。若只仅仅追求那形而上的神,而将这得来不易的自然灵物冷落为一种媒介,实为一种糟蹋。

种茶本身就是一项辛苦而讲究的市井事,修剪、除草、施肥,无一不伤筋动骨。这也恰好应了“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的说法。

村里的茶农,若是想来年收得一季好茶,前一年定要费尽心思与辛苦对每株茶树细心照料。讲究的茶农,不兴使用化肥,得收集绿肥。一担一担沿着山路挑到分散四处的茶地,择根部附近用锄头刨坑倒入绿肥。而后再培上新土,覆盖绿肥。如此一轮做下来,起早摸黑能打理百来株茶树也只是少数人。

田间地头忙活也不只为茶叶,不论出哪种农活,活越重就越好一口热茶。

起初,家家户户都有一个青花瓷的提梁壶。提梁用竹篾制成,用一根细绳连着壶盖和提梁,以防止倒水时壶盖滑倒地上摔碎。稍到远点的田地做活,就要提上茶壶。累了就将锄头横在地上,坐上锄把美美地喝上几大口。是男子,当然还得趁着机会抽上一根纸烟。就近做活,往往不带茶水。出门前先泡上一壶茶搁在八仙桌上,待忙完农活回家,开门头一件事就是坐在长条凳上饱饱地喝一顿。止渴解乏,再好不过。

再往后,出了一种太空杯,容积大,易冷却,最要紧是轻易不会摔碎。这种经济实用的容器很快就在田间地头取代了提梁瓷壶。

“到我家喝点茶”,凡是路上遇见熟人,各家都爱如此招呼。习惯上都说“喝茶”,而非“喝水”。若房屋周边的田地有乡里或亲友做活,又抽不出时间上门喝茶的,主人当提壶带碗泡好茶水送过去。

茶季一到,除了出售,每户农家都会保留一部分好茶用来招待客人,但自己极少喝好茶。平日里泡茶,除了往年的陈茶,多为当年的一些大叶粗茶,或是谷雨以后的老茶。

凡宴请亲朋,每逢客至,茶都必不可少,但泡茶不能随意。遇到红白喜事,因为来客众多,逐一泡茶一来难以抽出身,二来也缺茶器,所以客人不会介意使用大茶壶逐一分茶。即便如此,东家还是要安排几个家族的小辈来回给客人添茶。尤其是客人进门,及吃酒下席,更要留心添茶倒水。不介意的倒还好说,介意的往往就能在心里留下罅隙。若宴请的客人不多,像是一两桌人。为表尊敬,东家必定要按照人头泡茶,泡茶的器具多为瓷杯。

除去白事,喝茶一定有糕点。操办嫁娶的宴席,正餐之前要摆糕点茶。正厅至少摆四桌,四桌一轮。一轮究竟摆多少桌没有上限,但须为双数。桌子用八仙桌,一桌十人,分四个大席。一席为尊,次为二席、三席、四席。四个席位分坐两条长凳,一席、三席同坐一条,二席、四席同坐一条。余下六人按辈分坐两条长凳,每条三人。末尾三个小席都是与东家同姓的陪客,添茶倒水递烟接菜都由陪客张罗。

糕点茶一律用水壶泡茶,圆形的果盒内部被分成若干均匀的小盒,摆上坚果、糖、贡糕、花生等各式零嘴。果盒之外还要配上一盘染红的鸡蛋。喝完茶,正餐才算开始。

平常时间,农人喝茶都以冲茶为主,当地人称作“茶母”。用一个容积稍大的搪瓷缸、瓷杯泡上一杯浓茶,这杯浓茶就作“茶母”。喝茶时倒出一些“茶母”,再用白开水兑着喝。这是农民在劳动中创造的一种最经济的喝茶方法。

webwxgetmsgimg.jpg
(一场春雨一场暖,春茶也表现出惊人的长势。图/民记)

三.做茶

做茶,如做人。不经磨砺,难成气候。

做出好茶的前提是采茶。采茶一定不是我们从宣传影像中所见那样:一脸清秀的南方姑娘,容貌可人,蓝白相间的碎花上衣,背着竹篓,唇红齿白,微微含笑,轻盈采掇。这般水灵的姑娘很难吃得采茶的辛苦,即便有决心和毅力吃得这种苦,也不见得今日这样的姑娘们能舍得自己那双芊芊玉手。

除了采茶的大小要求苛刻,采茶的时间也很吃紧。县城山里的茶多数从三月开始冒头采摘,至清明前,家家户户都要抢摘明前茶,此时的茶叶量不大,个人每天能采摘的斤两更有限。往往四五斤湿茶只能做出一斤左右的干茶。谷雨之后的茶叶,在山里已比较廉价,到夏至基本就放弃采摘。转而修剪茶树,保养茶地,开始为来年准备。

采茶周期短,采摘就得紧迫些。新茶对气温敏感,天气晴朗尚好。若下一场雨,气温上升,新茶就长势惊人。人手不够的农家,就只能眼睁睁看着上好的新茶浪费在枝头。抢了时间就等同抢到好茶。正因如此,到了采茶季,农人一般凌晨5点出门,傍晚6点回家,午餐都是干粮配茶水就地打发。

采茶易伤手,尤其是拇指、食指与中指。不过一个上午,指头就会被茶叶汁浸染成黑色。这种黑色很难洗净,过了采茶季,每日不断清洗,才能稍有好转。而更让采茶人熬受不住的是长期保持一种姿势带来的腰酸、背疼和腿麻。潜山的茶树普遍不高,采摘时需近90°弯腰。

隐藏的危险也时常令人措手不及,甚至毫无察觉。譬如,令人作呕的蜱虫。此虫常见相对潮湿的茶地。未吸血时极不容易发现,待发现时就已喝成一个圆滚滚的肉球。蜱虫会破坏人的免疫,年轻人被吸附倒能挺住,老年人稍有不慎就可能危及性命。

杀青、揉捻、焙茶,今天山里人做茶都可用机器完成。省心省力之余,茶也能有个好看相,但味道却远不及手工得来的茶。

老家每户都有土灶,土灶有两口铁锅,一大一小。小锅日常炒菜做饭,大锅多用来炒茶。炒茶用柴火,十指自然张开。从百度以上高温的铁锅里,迅速抄起茶叶,均匀地循环抖动翻炒。

炒茶烫手,揉茶费力。杀青的茶经揉捻才可成形,揉茶当一气呵成,中间不可有停顿。速度得跟上炒茶的节奏,动作迟缓就容易坏了新茶的味道。

家里焙茶用一种名叫“茶焙”的工具。茶焙由竹子制成,上下为大小相同的圆形,中间腰部略小,以腰线为平面,茶焙上下对称。沿着腰线,内部凸起一块截面,形状类似倒扣的铁锅。揉好的茶叶就平铺在这个截面。茶焙底部塞进一个炭火盆,所用的炭火以松树烧成的木炭为最佳。这个过程很漫长,有经验的炒茶人拿捏好炭火后,基本需要花一整夜才能做出新茶。

谷雨之前,母亲花了三天时间,手工炒了不足两斤新茶。我一回家,她就取来于我尝鲜:清香,甘甜,如沐春风。配上山泉,味道更佳。节气虽已立夏,但春色却留在了杯中,游荡于舌尖。

2018年5月6日,恰逢周末,尝着母亲做的新茶,有此一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潜山论坛 ( 皖ICP备19002730号-1 )
法律顾问 涂有根 网站举报电话 0556-8281111 网站举报邮箱 124200840@qq.com

GMT+8, 2024-4-25 21:47 , Processed in 0.077502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