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论坛,潜山网,天柱山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450|回复: 9

天柱山的智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17 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即可查看完整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潜山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天柱山的智慧

黄复彩


    一

    对于天柱山,我应该说是写不出什么新的东西来了,因为天柱山的名气太大了,从古至今,写天柱山的好诗好文也实在是太多了。

    我到天柱山来,是为了看一看王安石刻在石牛古洞上的两首诗,我所写的书中涉及到这两首诗。我吃不准它们,所以就请朋友小杨陪着我一起到石牛古洞来看看。

    我们来时,已是傍晚时分,路上已经没有什么游人。刚刚下了一阵小雨,满眼望去,整个的天柱山呈现出一派浓郁的墨绿色,站在三祖寺的山门前,那近在咫尺的寺宇在淡淡的雨雾中若隐若现,宛若一幅古人的画卷。

    我们很快找到了“水泠泠而北出”这首王安石任舒州通判时所写的诗,但是,我们找遍了整个石牛古洞,却怎么也找不到另一首据说是王安石拜相之后的改诗“水无心而宛转”。后来,在一个僧人的指引下,我们终于在一个极不显眼处找到了那首改诗。但是,我并不认为改诗比原作更好。一个处于精神低潮时的诗人发自内心的咏叹也许更能代表一个时期的文化现象。我想,这也是《王荆公年谱》以及王安石的大部分诗集都没有刊刻“水无心而宛转”的原因所在。同时我也开始相信,这两首诗并不是王安石拜相后让人刻在石牛古洞上的。从这两首刻在各不显眼处的诗刻看来,极可能就是后世仰慕者的好事之举。

    在石牛古洞洋洋洒洒的摩岩石刻群中,我们还拜谒了与王安石同时代的大文豪黄庭坚、苏轼等人的诗刻。

    暮色四合,四周的树林蓊蓊郁郁,古老的石牛古洞开始笼罩在一股苍凉的古色之中,在这寂寥而潮湿的暮色中,我们像是走进了一千多年以前。

    我不知道天柱山为什么会吸引那么多的历史名人,为什么那么多的历史名人会同时看中了一个在当时并不十分显眼的天柱山?于是,在我的眼前,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

    在一条荒莽的北方山道上,急匆匆地走着两位行色疲惫的僧人。当时的情形可想而知,在他们的前面,是一条无尽而布满荆棘的山路,在他们的后面,是滚滚而来的废佛的潮流。他们生死未卜,前程难料。为了躲避追杀者的目光,他们早已俗衣在身,他们怀揣着菩提达摩作为衣钵而传授的信物和四卷本的《楞伽经》,他们要寻找一位叫作“璨法师”的弟子。

    这是发生在公元574年的一幕场景。当无数的经卷被烧毁,当四万所寺宇被当作贵族们的宅第,当三百万僧尼被迫还俗的时候,对于慧可来说,唯一所能采取的措施只有逃走这一条路了。在这条逃生的路上,后来被当作禅宗二祖的慧可终于失去了他的一条胳膊。

    关于慧可的那一条胳膊,历史上有多种说法,但我只相信唐代道宣在《续僧传》中的解释,即慧可的胳膊是丢失在公元574年那条逃生的山路上。我向来不认为折磨肉体的所谓“苦行”是求得究竟解脱的根本途经,否则,当初的释迦牟尼就不会从他的苦行林中走出来了。难道菩提达摩所看重的,就一定是慧可断臂的决心吗?但不管怎么说,慧可终于来到了司空山,他来了,他在荒莽的山林里休憩了自己的身心,同时,他也将从菩提达摩那儿传来的禅法的种子洒播地这江淮大地,从此,中国的禅宗结束了流浪四方的习俗,开始向寺院化集结化方向发展。

    1992年5月,我曾在大别山区作为期十天的考察性采访。在岳西县店前镇政府几位领导的陪同下,我们登上了慧可避难的司空山,我们走过了一条长长的山路,最后终于来到位于司空山顶的“二祖禅堂”。那是一座小小的石屋,据说这就是当年慧可禅居的遗址。在那间潮湿的石屋里,我结识了一位年轻的僧人。当时他正要离开这里,他告诉我说,这里太荒僻了,因此,他要到南方去寻求新的发展。但是另一个僧人却告诉我说,他是被迁单出寺的,因为他不洁的戒行早已引起了当地居士们的反感。我想,这年轻人也许并没有什么大错,在这座孤寂的山顶上,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平静地打发他的漫长日月。人不能要求所有的僧人都是慧可,而我们今天所面对的世界,再也不是以操守和洁行为风范的慧可时代了。就像今天一样,我们在司空山上并没有看到多少真正的游人。据说遇上节假日,游客还是不少的,但不过都是些附近的村民,他们多半是来山上烧香或是抽签许愿的,他们相信慧可能够给他们带来一些什么。

    二

    对于中国佛教,我特别看重禅宗祖师们的努力,而慧可以后的禅师们则更是我所看重的那个阶段。

    就在慧可为了逃避追杀而慌不择路地奔走在北方旷野里的时候,在江淮之处的天柱山(当时叫皖公山),僧璨却正与他的一帮道友们悠哉游哉地在那一带打发着他们的禅者生活。当时的这一带远离北方都市,北方大地上正在发生的一切似乎并不能影响这里特有的宁静,而南方不断更新的文化浪潮却因为一江之隔而难以被传播到这里。处在南北夹缝之间的江淮之地的确具备了酝酿“禅”这样一种独特文化的条件和土壤。当时活动在皖公山一带的禅僧们除了僧璨,还有皖山神定以及居住在皖公山西麓的宝月禅师。他们相互往来,作诗作画,谈玄论道,他们的衣着杂而不一,他们与猎者为伍,与农人作邻,他们吃着自己种植的粮食,说着再普通不过的话语,所以没有人能知道他们真正的身份。也许这正是禅者的风范,平常而朴实,一点也不显山露水。禅说到底只是一种智慧,它不属于任何附属物,禅只属于它自己,否则就不是禅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天柱山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无数的禅僧,只要稍加罗列,就可以在我们的面前排列出一串长长的名单:除了三祖僧璨以及他的道友皖山神定和西山宝月,还有后来的崇慧禅师和本净禅师等等。当国家处在一个并不稳定的时期,当佛教完全掌握在统治者的手里,成为奴役人民的精神武器时,禅师们终于认识到,远离都市,在政治难以问及的山林里培育正在生长中的禅,是十分必要的。北方的废佛运动和慧可的到来,使他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1993年安徽省首届禅宗文化研讨会在潜山县召开。那次的研讨会所提供有价值的论文并不是很多,但有人提出,三祖僧璨的《信心铭》以谈玄论虚的方式说禅,在当时玄学盛行的时代实在是一种智慧。但更有人认为,《信心铭》其实是后人的伪托之作,当时的皖公山一带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不太可能会受到南方玄学的影响。

    寂静的山林也许只适合禅者的生存,但禅是最终要走出山林的,因为禅最终要回归到现实的大地上来。在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将禅引向宫廷的和尚是司空山的本净禅师,据说他比六祖慧能的弟子神会进京还要早上一年。而神会进京,向来被认为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件了不得的大事。

    天宝三年(公元744),一位朝廷的使者来到司空山麓。他是为玄宗采集一种叫作“长春藤”的中草药的。然而他所始料未及的是,在这样一座人迹罕至的深山,他却意外地发现了一位叫本净的僧人。更令他震惊的是,本净的谈吐使他完全耳目一新。因为在京城,那些受到皇上恩宠的僧人所宣扬的不过是如何持戒,如何忍辱,如何布施和苦行,而这位与山兽为伍的僧人却认为,那一切不过是骗人的把戏,真正的禅是人心里的自我解脱,是人对自己的精神解放等等。于是,使者将山林里所遇秉报于玄宗,因此,“锁在深山人未识”的禅师开始走出他幽居的山林,走向京城。在皇帝的金銮殿上,无数当今的名僧为维护传统的佛教地位而与来自山林的本净展开了一场唇枪舌剑的较量,本净也演绎了一幕舌战群僧,力挫顽愚的宫廷戏剧。

    本净的胜利并不在于他逝后获得一个“大晓禅师”的谥号,而在于他在传统佛教盛行于世的时候,他以一个禅者的勇气向人们阐明了无数禅师们经过几代努力所得出的真理:真正的解脱不在外界,不依靠别人,而在自己的心上,人只有最终战胜了自己,才能战胜一切,从而获得精神的愉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司空山为中国禅宗培育出了最初的种子。

    三

    天柱山的确是一座美丽的山,但王安石是不会永远留在这儿的,尽管他在离开天柱山时感到有一丝歉疚一丝留连;黄庭坚好象也说过要在天柱山安家落户的话,因为天柱山给了他写诗的灵感,给了他休憩身心的空气和营养,但黄庭坚同样不会真的留在天柱山的。只要京城有他们更为适合的位置,他们就会义无反顾地走出天柱山,走进巨大的政治旋涡,在那里搞搅翻滚,以博取自己的地位。这也许正是一切文人士大夫的本质所在,“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至于僧人本净后来是否回到天柱山,资料上不得其详。天柱山,以其博大雄浑休整和养育着一切躁动不安的灵魂,一个社会的人总是要处在躁动不安之中的,唯有这样,才能在躁动不安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社会位置。

    四年前,我将我的方外老友皖峰上人的灵骨安放在三祖寺内。这位以皖公山为自己名字的禅师最初就是从三祖寺走进佛门的,现在,他终于又回到他最初的地方。这似乎很有一种象征性,人总是从一个地方出发,可最终还是回到他原来的地方。只是他在走过一轮再次回来时,却已经不是原来的自己了。禅所追求的,就是这种浑圆的智慧。

    绕过古老的觉寂塔,我们拾级而下,来到二十多年前宏行和尚重新创建的三祖寺里。我想见到我原先的学生,现任三祖寺方丈宽容法师,但他的门紧锁着。有僧人告诉我说,宽容法师现在很忙,他经常不在寺里。三祖寺去年举办了一次盛大的庆典,半年过去了,当我们再次来到这里时,门前的广场上已经矗立起一座巨大的牌坊。据说这是目前中国最高的牌坊。晚殿既毕,几个僧人正站在大殿前聊天,院中的荷池内,几支睡莲正吐出嫩芽。游人不多,三祖寺此刻显得轻松而又宁静。

    记得当年宏行和尚用新的理念创建这座寺院时,曾遭到一些人的非议。他们认为寺庙就是寺庙,寺庙是僧人们清修的地方,而不是世间的花园。但宏行坚持自己的主张,他认为所谓“清修”不能仅仅只属于僧人。你能否认那些兴致勃勃的游人在走进三祖寺的那一刻没有得到身心的“清修”吗?就像当年的王安石黄庭坚苏轼们一样,人总是有处在精神低潮的时候,人处在精神低潮时,是需要得到恰当的渲泻的,有人希望唱歌,有人希望大喝一声,但也有人喜欢走进静静的寺院,在香烟和宁静中整理自己纷乱的思绪,对于一切渲泻自己情绪的合理方式,都应该得到人们的理解。

    三祖洞旁一块巨大的岩石上刻着“解缚”二字。一千多年前,成长的烦恼像无形的绳索缚住了一个十四岁的少年,他请求大师僧璨能为他解缚。僧璨说,谁缚你了?拿绳来!少年猛省,原来谁也没有缚我,是自己缚了自己啊。少年省悟了,后来他成了未来的四祖。然而这已经不是三祖僧璨的那座寺庙,尽管宏行在他的花园式寺庙中精心设计了当年僧璨为道信传法的遗迹,但没有人在意那些。走进这座寺庙的人和种各样,而对于那些虔诚的香客来说,他们宁可相信僧璨菩萨能给他们带来好运,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当年的禅师们所作的努力。当人们走到那“解缚”的巨石前点燃一柱檀香并愿有所得时,他们不知道是否明白,自己正捡起僧璨为道信所解下的绳索,重新把自己捆绑得结实而舒服。(原载《安徽商报》)
发表于 2010-5-17 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
发表于 2010-5-17 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
发表于 2010-5-17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作家写出来的文章,就是不一样。
没有轰轰烈烈,也没有潮涨潮落,只是平铺叙述,但读起来依然那么亲切。
我在拜读此文时,先深吸一口空气,然后按捺住内心的浮躁,接着认真看穿每一个字......
发表于 2010-5-17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禅,不争不斗,不浮不燥,抬头默拜耸入云端的舍利塔,行走在苔藓的石阶上,踩着师傅们的足迹,望着几朵青莲飘在放生池里,微风乍起,青莲的池面没有一丝涟漪,舍利塔的倒影依然是那样清晰,夕阳西下,钟声在山谷里荡漾,沉淀——
发表于 2010-5-17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新 爽口 宜人 蕴藏着吾辈看似懂但却永远也读不懂的人生哲理
发表于 2010-5-17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安石.JPG
发表于 2010-5-17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柱一支梅 发表于 2010-5-17 09:23


上学时常常到 这 里来玩
发表于 2010-5-18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柱山是我们的父亲山,潜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让我们共同为天柱山传唱,为潜河喝彩。
天柱峰.JPG

悠悠潜河水  桐城  何传真.JPG (何传真摄)
发表于 2010-6-1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过来顶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潜山论坛 ( 皖ICP备19002730号-1 )
法律顾问 涂有根 网站举报电话 0556-8281111 网站举报邮箱 124200840@qq.com

GMT+8, 2024-5-29 13:35 , Processed in 0.090414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