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论坛,潜山网,天柱山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466|回复: 1

关于《天柱之子乌以风》的一点心得体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9 0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即可查看完整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潜山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野寨中学校友葛良君先生近日认购了拙作《天柱之子乌以风》300本,由学校发给老师们审阅。        葛先生远在四川工作,与我素不相识,却有此义举,这是对我极大的支持和对拙作的肯定!在此我向葛良君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葛先生曾建议我写点研究乌以风的心得体会,虽然我对乌以风了解得不多,更谈不上研究,但我还是尽己所能,勉强凑了一个短文,现录如下,既算是对葛良君先生一个交代,也能对广大读者起点导读作用吧。


乌以风先生是山东聊城人。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便南下杭州,后来辗转来到安徽潜山天柱山,并深深爱上了天柱山!终其一生,做的就是开山兴皖、教书育人这两件大事。
乌以风是个传奇式人物,著作等身,而又历经坎坷。纵观其一生的经历,能给人很多的教益和启示。
乌以风大学毕业后,终生师从马一浮先生,虚心受教,到老不辍,真到了“一日为师,终身是父”的境界。马一浮先生道德高尚,学问渊博,心存仁爱,诲人不倦,是时人景仰的国学大师、一代儒宗。乌以风在随其学习过程中,努力弄懂弄通老师讲授的内容,对其中的要点和高论,反复思考,细心体会。有了心得之后,才认真记录下来。日积月累,蔚然成书,再将其呈马老师做最后审定。乌以风先生晚年,又将经马老师审定的《问学私记》及自己后来补充追记的《问学补记》合参,删重补遗,合为一书,署名《马一浮先生学赞》并将其出版,以弘扬马一浮老先生的学术。乌以风先生这种做学问的精神,是多么的可贵!现在提倡的继续教育,甚至终身教育,乌以风先生早就身体力行了。应该说这是乌以风先生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大学问家、大教育家的奥秘和基础。
《马一浮先生学赞》不仅记录了马一浮先生的许多高论,同时也记有乌以风自己的许多心得体会。虽然文字不多,但内容极其丰富,见解极其深刻,是研究马、乌二位先生精神与学术的宝贵资料。如其中马一浮先生做为讲学宗旨的、宋儒张载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四句名言,直到现在也没过时,还经常被人引用。又如马一浮老先生论中国与夷狄之辨,甚为精辟:“分中国与夷狄,不可专从地域与种族上计较。须知有礼义即是中国,无礼义则为夷狄。夷狄知尚礼义,则夷狄可变为中国;中国人不知礼义,中国即变成夷狄。”这是对中华多民族间相互同化的认同和国家大一统概念的新诠释。鉴于当时西方列强、特别是日寇对我国的野蛮侵略,马老先生提出“区别文明与野蛮,亦当以有礼义无礼义为准。有礼义谓之文明,无礼义谓之野蛮。非曰财富多、物质享受发展快便是文明也。”这种注重精神文明的理念是十分可贵的。
乌以风先生一生,当过中学教师、中学校长和大学教授。他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给学生灌输的是爱祖国爱人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知行合一的为人做事的理念。他在宣城当校长的三年期间,春秋两季均率师生登谢公楼,礼祭南齐时的宣城太守、著名的文人谢朓,称其为“百代师”,可见乌以风尊师重道的情怀。在艰苦的抗战期间,为了铭记抗战英烈及培育烈士遗孤和地方优秀青年,乌以风乐意挑起创办景忠中学这副重担。为教学,为筹资,为学籍,真是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特别是为了取得景忠中学的办学批文,乌以风先生不辞劳苦,奔波数百里山路去临时省府教育厅陈述和力争;当取得批文后,立马放弃教育厅主任秘书的“官位”,回来继续当他的教书匠。
乌以风以教书育人为职业,主动放弃从政当官的机会,而热心教学,勤于著述,终成一个大教育家、大学者。其不仅在得意时精研学问,难能可贵的是在逆境中,在耄耋之年时,仍孜孜不倦地挥毫泼墨,整理旧作,撰写新说,不为恶劣环境所左右,不因艰难困苦而终止。诚如晚清重臣曾国藩所说的那样:“但问耕耘,莫问收获”。辛勤笔耕几十年的乌以风,最终留下了《李卓吾著述考》《中国的仁学》《中国先哲论性史纲》《性习论》《中国中古时期儒释道三家关系史》《马湛翁诗词辑》《天柱老人书信集》《马一浮先生学赞》《天柱山志》等数百万字的著述。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它有待于我们去开发,去研究。
对于乌以风先生的著述,我知之甚少。目前给我印象最深的,除了《天柱山志》和《马一浮先生学赞》之外,就是其诗了。当初,乌以风将自己写的诗呈给马一浮老师审阅时,马老师直言其诗尚未入门,这无疑给乌以风当头棒喝。随后老师诲人不倦,精心指导;学生则虚心学习,遵循师训,终于写出了近千首的好诗,其中《岳云山馆诗选》就收录有五百多首。
诗言志,言为心声。乌以风写诗,均有感而发,且时或别出心裁,不囿常规。对此,我深有体会,现举两例如下:
历来咏二乔故事,差不多都是当作风流佳话来赞美;而当乌以风来到二乔故里,见到的是断壁残垣、井废冢荒那一派凄凉景象和被兵火毁坏的痕迹时,联想到当时的“七七事变”和淞沪抗战,深恨日寇烧杀掳掠的暴行,给我们社会、民众带来国破家亡的无限痛苦,便遥想当年三国那恃强凌弱的战乱年代,有多少人能够保全身家性命呢?故而其有感而发,赋诗一首,并题小序于前以表明心迹。全诗为:
题目:题胭脂井
小序:前贤咏二乔诗,多美其为风流佳话。予意孙策克皖,娶大乔,周瑜娶小乔,二女迫于权势,不得已,乃将残脂投井中。因作诗哀之。
双双身世付王侯,倾国空怜汉鼎休。
谁识深闺残井水,至今似有泪痕留。
这就是诗歌上常见的一个现象:对于同一个题材,不同的作者,不同的经历或在不同的背景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千秋;乌以风的这个见解,自然也就是在那个特定形势下的一家之言了。
另一首诗同样表现出乌以风不同凡响的意识和写作的技巧。其写作背景是:乌以风惨遭婚变,一个人从重庆乘舟东下,在奔往天柱山的途中,回首残月西落,遥望大江东流,乌以风伤心无限,感慨万千,乃挥泪低吟:
月出寒云江不迷,江声月色共高低。
嘉陵江水峨眉月,水向东流月落西。
一般的五绝七绝短诗,只二三十个字,若没有必要重叠的话,很少出现相同的字。以前读唐诗中元稹的《行宫》一诗:“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感到很意外:短短的四句诗中,其前三句中竟然都有一个“宫”字!这位诗人很有名且曾为宰相,这首诗也是历来为人们所公认的名诗。现在乌以风的这首《哀江月》中,不仅其前三句中都有一个“江”字,更奇特的是每一句中,且都还有一个“月”字!对照其小序所说的背景,可以体会出该诗既直白而又意境含蓄。其反复拿“江、月”两个字吟咏,表现出作者对往事的感怀和对当下分道扬镳的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其将一往无前的精神和意志。我觉得这真是一首别开生面的好诗。
乌以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游遍十八座名山,尤其钟情于天柱山。一生登临天柱山百余次,不怕艰难险阻,勇攀天柱绝顶,一定要亲眼见证那前人留下的峰顶石刻并亲身体会那登临胜境的快感!其为研究开发天柱山,跑遍了天柱山的沟沟坎坎、峰峦洞穴,用几十年的时间两写《天柱山志》,填补了我国山志的一个空白。该书洋洋三十余万言,资料翔实,文词优雅,记述精当,图文并茂。其一经面世,立即在学术界、旅游界引起强烈反响,古南岳那千年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了!那雄奇灵秀的独特景观,终于呈现在世人面前,同时也让天柱山也迎来了旅游业的春天!
一个山东人能这样为天柱山拼搏,我们本土人能不为天柱山鼓和呼吗?在这时下兴起的旅游业的浪潮中,各地都在争名人,争名景。比如关于二乔和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源头,人们不是曾经争论好久了么?天柱山寂寞千年,乌以风逝世也近三十年了,但是对于天柱山的宣传和乌以风的事迹,似乎还没有多少人对其展开全面地系统地研究,这实在令人遗憾!我认为:乌以风既然以毕生的心血来宣传开发天柱山,诛茅开径,建庐修路,为天柱山撰修志书,我们就应该为乌以风立传,为天柱山树碑!不然就对不起天柱山那千年的人文景观和奇特壮丽的迷人风光!同时也对不起终生宣传开发天柱山的乌以风!这就是我撰写《天柱之子乌以风》一书的初衷!
宣传天柱山,不能不提乌以风;研究乌以风,同样绕不开天柱山。曾有人云:“无天柱不见先生之高,无先生不显天柱之美。”故而我以乌以风为经,天柱山为纬,将两者结合起来写,使其相得益彰:既介绍了乌以风的生平事迹,又导游了天柱山的独特风光。如此若能使乌以风广为人知,让天柱山广为人爱,我的愿望也就达到了。
天柱精神就是不断攀登、百折不挠、永无止境的精神!这,也是乌以风精神!
乌以风著作等身,其与天柱山结缘达半个多世纪。可由于我孤陋寡闻、才识浅薄,实际对乌以风了解得并不多,更谈不上研究。但是我崇尚乌以风的品德,敬佩其诗文,更崇敬其坚韧不拔、永远向上的精神,所以我勉为其难地提起笔来,沿着其足迹,做了一些肤浅的介绍和记述。虽然是挂一漏万,且往往是词不达意,但总算是做了一件想做的事,做了一件该做的事。
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水平有限,拙作中误谬之处,在所难免,在此恳请大家见谅并欢迎批评指正。同时更希望大家携起手来,群策群力,共同努力打开“乌学”这座宝库,趟出一条“乌学”之路来!


发表于 2017-5-9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乌以风对天柱山、潜山贡献巨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潜山论坛 ( 皖ICP备19002730号-1 )
法律顾问 涂有根 网站举报电话 0556-8281111 网站举报邮箱 124200840@qq.com

GMT+8, 2024-5-3 11:01 , Processed in 0.074591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