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论坛,潜山网,天柱山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152|回复: 12

正经国学是“深坑”,慎入!(转自腾讯评论“今日话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11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即可查看完整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潜山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本帖最后由 刘二毛 于 2017-2-11 17:51 编辑

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鄙人认为:国学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现如今,许多人打着传播国学的幌子,传播的仅仅只是其中肤浅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就已经否定的奴化训导内容,我们应该明辨其中的糟粕,切莫把其中糟粕当做精华供奉。
好了,终于见到一篇全面系统地叙述与我观点相同的好文章,特此推荐给大潜山人,供大家欣赏:
像白茹云那样背背古诗,陶冶一下情操,不涉及背后复杂的音韵、格律、典故,也是一个好事;总比打着传统国学的旗号,跟着历史上不入流的猥琐冬烘学怎么下跪好。

****************************************************************************



第3799期 2017-02-11

正经国学是“深坑”,慎入!


沈彬特约作者


导语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热播,似乎掀起了一股诗歌的热潮。获得冠军的十六岁高中女生武亦姝彻底红了,有网友称武亦姝“满足了我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应该说,这位网友的“幻想”层次还是很低的,这也代表了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式微,连“幻想”也不过是“皇帝家天天吃白面馒头”。

要点速读
  • 1记诵古诗词并不难,但即便喜爱诗词的退休老干部们,也往往只能作出让大家嘲笑的诗,原因在于传统诗词的门槛很高。
  • 2诗词是古代读书人的“基本学问”,其难度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很高。不过背背诗词陶冶情操,比去钻研一些所谓“国学”实乃糟粕的东西要强多了。



诗词大会很热闹,但其实连古诗词的门都没有摸到

其实,这个《诗词大会》,难度并不高,考验的方式还是背诵、词语理解,考察的范围主要还是教科书、《中小学古诗必读》等初级选本,另外就是《毛主席诗词》,但《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一些较难的诗都没怎么出。所以,四十多岁的身患癌症的农妇白茹云,居然也能够9道题全部答对(当然也不能说很简单)。这足以说明这是一次普罗的电视秀,而不是一个真正的诗坛高手对决。

如果观众以为这就是中国诗词的全貌,就可以“古诗观止”了,这就错了。哪怕背了2000首古诗,其实连古诗词的门还没有摸到呢。

最近央视《诗词大会》上引发话题的才女武亦姝


要明白,正经国学是一个“深坑”,慎入!

中国传统文明信息量实在太大了,你要正经学习,就意味着一个人要单挑,两千年历史中知识分子积累下来的智力成果(包括他们的错误),很容易“过载”的。

为什么大家都会嘲笑“老干体”诗(指哪些退休老干部作的诗)呢?因为中国传统诗词是建立在严格的声律和丰富的辞藻之上的,这两方面都是“深坑”,而“老干体”明确缺乏这两个基础。

以辞藻来说,现代人写元旦,你能想到用“曈曈日”“送屠苏”就很不错了。但是古人谈写元旦的诗,可以写“画虎,悬牛,正始,履端,藏帚,湔裳,祈榖,献羔,调六律,荐五辛……”。两千年的历史留下来极其丰富的典故辞藻,需要费非常大的精力去学习;否则只能写“跟着张书记,举起大红旗”之类的“老干体”。

古诗另一个“深坑”就是声律。虽然押韵、合辙,连唱二人转都会,比如,“鸡西的,鹤岗的,南来北往的”。但在正经国学当中,记忆《平水韵》就是一个非常吃功夫的活。

汉文字不是拼音文字,韵脚并不是很明显,特别是各地方言口音不同,厘定更难。受到佛教的梵文的影响,南北朝的文人开始试图厘清四声、平仄、音韵。中国最早的可考韵书是隋朝的《切韵》,其中有193个韵部;《广韵》更细化到206个韵部。很明显,韵部分得太细,还要平、上、去、入四声,能押韵的字就会很少,当然不方便写诗。

而从金代一直延用到今天的《平水韵》,将206韵合并为106韵,这大大方便了诗文押韵。但是,这本韵书是沿袭了六朝时的语音特征,与当时的现实语音严重脱节的(与现在就更脱节了)。也就是说,你要死记硬背海量的音韵。比如,“咸韵”“寒韵”“元韵”“盐韵”等几个韵部,似乎都是-an这个韵,但一个“颜”字到底属于哪个韵部,只能靠死记硬背的,并没明确的规则可循。再如,“名”和“铭”两个字读音完全相同,但是一个属于“庚韵”,一个属于“青韵”,写诗时是不能用错的。

图示为古人学习诗词用语声韵的一些材料,需要记诵的东西很多

历史上,清朝的高心夔是咸丰朝的权臣肃顺的幕客。当时他已经中了进士了,肃顺为提携他,探听到殿试的诗题是“‘纱窗宿斗牛’得‘门’字”。结果,高心夔在写殿试诗时却把属于“元韵”的“门”字记成“真韵”,用韵错了,写的诗当然不合格,从而丢了状元。

可见,哪怕在古代,辞藻、格律,特别是声律,就是一个“深坑”。

于是,如今大学里中文系,甚至古典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也未必认真学习《平水韵》,有的就根本不学。因为这个“学习成本”太高了,甚至很多连老师自己都不会。做一个对比,英语、德语里需要死记硬背的《不规则动词表》,三四张A4纸就可以搞定了;但要记住几千个汉字的106个韵部,而且字的现实读音和历史上的韵部并没有直接关系,有一些1000年前《平水韵》就弄错了,或者是将错就错的,这就难出几个数量级。

不要以为,这是夸张了古代学问的难度,对于古代读书人来说,诗词是基本,可以说这就是“大众国学”了。而古代顶尖学者投身的学问,是经义名理、训诂考据,这种你很难理解其价值的“精英国学”,就更难了。

所以,正经国学是“深坑”!是“深坑”!是“深坑”!有那个时间背GRE单词、学写程序,性价比更高。

五四运动时,有人提出激进的主张:“把线装书扔入厕所去”“所有中国的古书都有毒”。这不仅单指中国古书里的专制、腐朽因素;即便从数量上说,这也是一个“巨坑”,特别是前人的注释套注释、考订套考订,不干其他事,当是把这些人原话看一遍,搞明白他们在争辩什么,就足以耗掉人的一生了。在那个五四变革时代里,志士们自然有着反对“进坑”的充足理由。


“正经国学”是精英文化,若要把“国学”大众化,普及到的可能是糟粕

也正是因为正经的国学是个“深坑”,所以很多廉价的“法门”趁虚而入,比如说《弟子规》《三字经》什么的。反正大家又都不懂,看着孩子摇头晃脑、说一些似通非通“上大人、孔乙己”就行了,就以为那是在“传承国学”了。再说,孩子念了这劳什子还能更听话。一些家长用《弟子规》调教出来的孩子,有种“老人干子”的味道。

因为文化的断层、隔离,对于文化品位的理解,就会下降到让人发指的地步。就像你喝了一杯速溶咖啡,然后和意大利人聊咖啡文化多么博大精深;就像一个外国游客吃了一顿臭豆腐,就和你聊中华美食是多么博大精深。把《弟子规》这种百余年前乡村冬烘塾师的鄙词俚语当成“国学”,一本正经搞传承,效果是一样的。如果你觉得《弟子规》是多么了不起,那是因为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的太少。(参见:《弟子规》:一本粗制滥造的儿童读物)

在西方,在火器盛行两三百年之后,中世纪曾经异常发达的剑术,西方人自己都忘了这项传统了。大家看1980年代好莱坞的《星球大战》,主角握持激光剑的手势,明显受到日本剑戟片的影响。所以,西方的“有识之士”也开始“复兴”西洋的古代剑术。

这种“复兴”和中国人“复兴”古诗词一样,说到底都是小众的精英游戏。“复兴”不能真的“兴”,因为时代已经变了;充其量只是为了传承、挖掘,使文脉不绝。这个大家都要有颗平常心。武亦姝同学还是要高考的,她有那么多数学题、化学方程、英语单词需要记忆,至少目前不可能去“入坑”,在她身上谈不上“诗词复兴”。

但是,还是得说,一些西方人“复兴”中世纪剑术,并没顺手“复兴”农奴、领主、初夜权;一些中国人“复兴”传统文化,却一脚油门朝着“君为臣纲”“三从四德”去了。


结束语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这不是一句客气话。因为历史传统太丰富,正经的国学注定是一个“深坑”:你要以一己之力进去单挑2000年中国知识分子的智慧成果。所以“慎入坑”。但像白茹云那样背背古诗,陶冶一下情操,不涉及背后复杂的音韵、格律、典故,也是一个好事;总比打着传统国学的旗号,跟着历史上不入流的猥琐冬烘学怎么下跪好。


 楼主| 发表于 2017-2-11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弟子规》:一本粗制滥造的儿童读物
《弟子规》作为现代儿童读物,存在四大显著缺陷。



2014年,浙江某小学组织学生诵读《弟子规》

近年来,蒙学读物《弟子规》大热,被冠上“国学经典”的称号。如今《弟子规》在市场上的版本数以百计,很多幼儿园、中小学将其列为指定读物,还被改编成了歌曲、舞蹈、动画片等。

实际上,这只是一本粗制滥造的“儿童读物”。

《弟子规》算不上什么“国学经典”1、该书至多只能算二、三手儒学读物

我们今天所见的《弟子规》,三字一句,共360句、1080字。其书原名《训蒙文》,作者是清初秀才李毓秀(1647—1729),经贾存仁(1724—1784)修订后,改名《弟子规》。迟至清朝后期,本书才开始广泛流传,成为私塾中常用的儿童教材——“蒙学读物”。

在“总叙”中,作者开宗明义,指出“弟子规,圣人训”。纵观《弟子规》一书,内容确实大都改编自《论语》《礼记》,及朱熹编纂的《童蒙须知》。如《礼记》说,“凡为人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弟子规》中对应有“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童蒙须知》说,“凡人弟子,须是常低声下气,语言详缓”,《弟子规》中则化为,“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等等。①《弟子规》中的原创内容极少。

略言之:从作者看,李毓秀、贾存仁都只是乡间文人,在学术上并无成就;从时间看,相比于成书于宋朝的蒙学读物《三字经》,《弟子规》远远不算“历史悠久”;从内容看,《弟子规》改编自儒家经典《论语》《礼记》,及朱熹摘录的《童蒙须知》,仅供儿童学习使用,属于二手,甚至三手儒学读物,显然没有资格被称为“国学经典”。

2、《弟子规》在民国无人问津

与侧重自然知识的《三字经》等蒙学读物不同,《弟子规》的内容核心是程朱理学(重在伦理与处世、处事之道)。其在历史上的兴衰也与此有关。

因内容符合科举所需,晚清各地私塾曾一度流行该书。1905年清廷废除科举,旧蒙学教育随之衰落;1911年辛亥革命后,新式教育规范化,注重儿童天性的新式中小学教材得到推广,《弟子规》遂被时代所抛弃。在《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中收录的《弟子规》版本仅有2种。②

3、该书近年来大热,有特殊时代背景

《弟子规》在近几十年来收到追捧,有一些特殊的时代背景。上世纪70年代,该书曾被定性为“宣扬孔孟之道的几本坏书”之一,遭到批判③。进入90年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出现一种饥渴,很多港台商业化的“传统文化产品”被引入大陆。台湾“华山书院”院长王财贵倡导的“儿童读经教育”即是其中之一。其编写的教材《孝弟三百千》,正是以《弟子规》为主要内容。此后,《弟子规》持续受到大陆文化产业的关注和推广,遂声名大振至于今天的地步。④

《弟子规》部分原文

作为现代儿童读物,该书有四大缺陷1、内容迁就形式,导致文本勉强,于语文教学非常不利

《弟子规》三字一句,合辙押韵。这种形式或许适于古代儿童,但在现代,已然行不通。作家王鼎钧曾有评论:“为了迁就形式,尤其是《弟子规》,有些句子很勉强,很晦涩,学习加倍困难,就语文教学而论,也并非良好的示范”⑤。如《弟子规》中,“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这几句,即使是现在的成年人,读起来也会感觉吃力,且体会不出文字之美。

很多一线小学教师也承认,“让孩子背诵理解《弟子规》是个大难题”。时下一种流行的解决办法是对《弟子规》进行再改编:“新编《弟子规》的歌词用儿歌来编译,朗朗上口,简单易懂,教着省心,孩子也喜欢”。如前文所举例句,即被改写为:“为学莫作书呆子,活学活用建大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努力去做没有错,若不学习腹中空。见识短浅多蛮干,真理永远弄不清”。⑤虽然媒体报道对这种改写津津乐道,但其实仍然不伦不类:一者,自编的几句,可谓文采全无;二者,套用的古诗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之类,仍远超出了小学生能够理解的范畴。这种超越年龄的文本,必然增长孩子的厌学情绪。

2、以成人本位编写,从成人视角对孩子进行灌输,且很多表述互相冲突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教材,编写时多采取成人本位、成人视角,而极少注意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身心发育的特性。《弟子规》也不例外。全书所有文本,都是在以成人的语言灌输成人的道理。且很多表述互相冲突。这也正是进入民国后,几乎所有新式学校,都抛弃了《弟子规》的主要原因之一。

比如,书中写道:“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能亲仁,无限好。”“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对儿童而言,理解何谓“仁者”已经太难;要理解“言不讳”与“切莫说”、“莫闲管”之间的区别,更属不可能(事实上,《弟子规》的作者也未必清楚二者的区别何在,至少在文本上作者未能解释这种矛盾)。

以上弊病,也必然对儿童的学习造成伤害。

3、很多内容同现代社会脱节,理念上的落伍尤其可怕

作为古代行为规范,《弟子规》中很多内容都已过时。如“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现代人不骑马、不坐马车,在路上遇到长辈也无需下来目送“百步”之远;又如“亲有疾,药先尝”“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其中言及子女应为父母尝药,在父母死后服丧三年、不吃酒肉的礼仪,今天也都是无需遵行的。

相比于过时的行为方式,理念上的落伍有着更大危害。《弟子规》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子女对父母要无条件服从,一切行为都要预先请示父母;又说“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子女劝说父母时,即使被责打,也要“无怨”。如果真的孩子照此去做,在变得对父母百依百顺的同时,也会失去独立自主意识。现代社会中,子女和父母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应该有着自己的理念及兴趣;双方需要的是互相尊重,而不是一方去迎合另一方。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书中教导儿童“话说多,不如少”“不关己,莫闲管”等,显然同现代社会鼓励发声及参与公共事务的要求不符。

4、全书以“勿”为核心,背离了真正的儒家精神

据统计,《弟子规》全文1080字中,用了43个“勿”字,教导儿童“不要如何”,显示了所谓“圣与贤,可驯致”的观点。⑦这种训导的口吻,同真正的儒家精神是背离的。其编写精神与《论语》等儒家典籍相去甚远——如学者黄晓丹所言:“《论语》不是一个行为规范,而是一个建议……《论语》之中具备着多个声部,使得你可以根据情况选择一个恰当的建议”。⑧略言之,优秀的儿童伦理教材应该提供让学生去体察和理解的具体情境,而非冷冰冰的结论;《弟子规》则反其道而行之,实为《弟子禁令》。

缺陷如此之大、如此之多,倡导学习《弟子规》的效果如何,自可想而知。

台湾出版的《弟子规》漫画

现代儿童不应将时间耗费在《弟子规》上

有关儿童要不要学习传统文化、要如何学习传统文化的问题,早在民国时期,即有过诸多争论。蔡元培说,“若要小学生也读一点经,我觉得不妥,认为无益而有损”“经书里面,有许多不合于现代事实的话,在古人们处他们的时代,不能怪他;若闻以教现代的儿童,就不相宜了”。胡适说,“我们绝对的反对小学校读经”“我们当时只须读几本官板经书,不妨糟蹋一点时间去猜古谜;现在的儿童应该学的东西太多了,他们的精力不可再浪费了!”⑨

虽然他们所说的“经”是真正的“国学经典”,如所谓“四书五经”之类,但借用来说《弟子规》也未尝不可。《弟子规》中有太多不适于现代社会的内容,与其大费周章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如直接选用一本更符合儿童心理的新式教材,来阐释《弟子规》中那些至今有益的道理。想必学生、老师都能从中获得便利。至于拜伏在《弟子规》脚下的狂热的“国学经典”迷恋者,实不妨先去读一读朱自清《经典常谈》一类的入门书籍。

武汉某高校志愿者为小学生手绘《弟子规》壁画

注释

①周明杰:《<弟子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②于翠玲:《童蒙读物:传播系统中的<弟子规>阅读史》,《印刷文化的传播轨迹》,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59—186页;③《<弟子规>批注》,《反动的“启蒙读物”必须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03、204页;④⑧黄晓丹:《<弟子规>的传播是场骗局?》,新京报书评周刊公众微信;⑤央广网2017年1月13日报道《新编《弟子规》唱诵大会暨全国巡演北京首演式举行》。⑥王立华:《我反对儿童读<弟子规>的六大理由》。《内蒙古教育》2015年第13期;⑦《“不将孩子作笨牛看”——我看郭初阳老师教<弟子规·入则孝>》,《语文教育一家言》, 漓江出版社2012年,第12—19页;⑨胡适:《读经评议》,《胡适文集 第4卷》,花城出版社2013年,第121—122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1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就是,我总觉得少数企业做法与当代文明有点相悖,那就是,每天对员工作早训导,呼口号,甚至出现有辱人格的行为,这与文革时期的有些行为不是很像吗?

对企业的管理,不去学先进的管理理论与技术,实行科学管理,却去要员工去学什么弟子规,对老板搞什么个人崇拜,确实有点搞笑,还是过过官瘾?

对此行为,反正我的鸡脑子是理解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2-11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刘二毛 发表于 2017-2-11 18:01
还有就是,我总觉得少数企业做法与当代文明有点相悖,那就是,每天对员工作早训导,呼口号,甚至出现有辱人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2-12 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切莫被冬烘们所骗并将冬烘们奉为大师!!!切莫将奴化理论奉为国学宝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2-12 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文化运动否定的奴化理论与愚民理论,在如今民主法治与保护人权的新时代,之所以有抬头的迹象,是因为我国尚处在变革时期,在诚信、社会公平、法治等方面还不够完善。冬烘们将其分解、曲解,引起了社会共鸣。其实无论你怎么分解,合起来,奴化理论就是奴化理论,愚民理论就是愚民理论,其本质是改变不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2-12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2-12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2-12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学习了下。先把我觉得好的句子摘抄如下,与大家共赏:

五四运动时,有人提出激进的主张:“把线装书扔入厕所去”“所有中国的古书都有毒”。这不仅单指中国古书里的专制、腐朽因素;即便从数量上说,这也是一个“巨坑”,特别是前人的注释套注释、考订套考订,不干其他事,当是把这些人原话看一遍,搞明白他们在争辩什么,就足以耗掉人的一生了。在那个五四变革时代里,志士们自然有着反对“进坑”的充足理由。

因为文化的断层、隔离,对于文化品位的理解,就会下降到让人发指的地步。就像你喝了一杯速溶咖啡,然后和意大利人聊咖啡文化多么博大精深;就像一个外国游客吃了一顿臭豆腐,就和你聊中华美食是多么博大精深。把《弟子规》这种百余年前乡村冬烘塾师的鄙词俚语当成“国学”,一本正经搞传承,效果是一样的。

在西方,……这种“复兴”和中国人“复兴”古诗词一样,说到底都是小众的精英游戏。“复兴”不能真的“兴”,因为时代已经变了;充其量只是为了传承、挖掘,使文脉不绝。这个大家都要有颗平常心。……还是得说,一些西方人“复兴”中世纪剑术,并没顺手“复兴”农奴、领主、初夜权;一些中国人“复兴”传统文化,却一脚油门朝着“君为臣纲”“三从四德”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2-12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像白茹云那样背背古诗,陶冶一下情操,不涉及背后复杂的音韵、格律、典故,也是一个好事;总比打着传统国学的旗号,跟着历史上不入流的猥琐冬烘学怎么下跪好。

略言之:从作者看,李毓秀、贾存仁都只是乡间文人,在学术上并无成就;从时间看,相比于成书于宋朝的蒙学读物《三字经》,《弟子规》远远不算“历史悠久”;从内容看,《弟子规》改编自儒家经典《论语》《礼记》,及朱熹摘录的《童蒙须知》,仅供儿童学习使用,属于二手,甚至三手儒学读物,显然没有资格被称为“国学经典”。

作家王鼎钧曾有评论:“为了迁就形式,尤其是《弟子规》,有些句子很勉强,很晦涩,学习加倍困难,就语文教学而论,也并非良好的示范”

要理解“言不讳”与“切莫说”、“莫闲管”之间的区别,更属不可能(事实上,《弟子规》的作者也未必清楚二者的区别何在,至少在文本上作者未能解释这种矛盾)。

相比于过时的行为方式,理念上的落伍有着更大危害。……如果真的孩子照此去做,在变得对父母百依百顺的同时,也会失去独立自主意识。现代社会中,子女和父母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应该有着自己的理念及兴趣;双方需要的是互相尊重,而不是一方去迎合另一方。

据统计,《弟子规》全文1080字中,用了43个“勿”字,教导儿童“不要如何”,显示了所谓“圣与贤,可驯致”的观点。这种训导的口吻,同真正的儒家精神是背离的。……略言之,优秀的儿童伦理教材应该提供让学生去体察和理解的具体情境,而非冷冰冰的结论;《弟子规》则反其道而行之,实为《弟子禁令》。

《弟子规》中有太多不适于现代社会的内容,与其大费周章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如直接选用一本更符合儿童心理的新式教材,来阐释《弟子规》中那些至今有益的道理。想必学生、老师都能从中获得便利。至于拜伏在《弟子规》脚下的狂热的“国学经典”迷恋者,实不妨先去读一读朱自清《经典常谈》一类的入门书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潜山论坛 ( 皖ICP备19002730号-1 )
法律顾问 涂有根 网站举报电话 0556-8281111 网站举报邮箱 124200840@qq.com

GMT+8, 2024-5-18 02:06 , Processed in 0.076910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