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论坛,潜山网,天柱山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0408|回复: 19

安徽首届散文大奖赛获奖篇:《天柱山合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21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即可查看完整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潜山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本帖最后由 秋*叶 于 2014-11-21 10:30 编辑

天 柱 山 合 章
郑炎贵

      山之崇者为岳,地之低者行川,山岳出云导雨,故不乏大河怀抱。在中国中部就有一处被誉为“皖之源”、“天之柱”、“古南岳”的山水相拥圣地,曾经的或当下的寻思与觅问却不绝于斯……               


“天柱”神思

       恰如山的乐章迸发最强音,大别山——霍山伸向东南之一脉至此突起一峰如柱,浑身石骨,峭壁间分布着节理,仿佛汉子胸前那发达的肌肉与劲暴的筋脉,透着一股男性化的刚正雄浑之气!其神姿高彻,拔地撑空,直上苍穹,是受天之召唤,或为地之使然?拱围其下的群山,或颔首,或曲体,或匍匐……于是这莽莽苍苍的山脉便有了主心骨,有了一个敢于担戴的伟岸之名:天柱山!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2000年前屈原指问的擎天之柱在此有了卓尔不凡的回应,主峰之巅的“孤立擎霄”四个摩窠大字洋溢着先民们对他的崇尚与礼赞,也蕴含着追求卓然而不免离群独立、耐受寂寞的弦外之音。难得这中天一柱,千百年来神情专一,不因出类拔萃、或褒或贬而有戚容与喜色,始终昂首天外,以一种神守的姿态!
      伟者对他趋之接踵: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前来登礼,号曰南岳;雄姿英发的周公瑾入境得小乔,首创战争与爱情、威武与美丽同行的佳话;左慈、葛洪藉此山灵气而修行得道;李白、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许多文化巨匠都一一表达出“卜居天柱、养老归宿”的愿望,前呼后应,竟不约而同。
      人们神往此山,自是敬畏他的神奇!解读山岩脉理,原来他是自然力的神来之笔!
大约在2.4亿年前,汪洋大海之中,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碰撞,岩浆涌动,地裂天崩,经过漫长的演化,前者竟神奇般地折返地面,加之郯庐深大断裂带的左行影响,便在这板块缝合带生长出一柱擎天、万山拱围的山岳大观,并以“东方最美花岗岩”、“举世无双超高压变质带”、“新生代早期化石宝库”等三大亮点著称于世!更神异的是,他的出现竟与珠穆朗玛峰、百慕达以及后来的埃及金字塔等许多惊世奇观一起,神约般地围绕在地球北纬30℃圈上,仿佛为之镶上一串珍珠项链!
       “狂热之后是深沉/深沉,不是死寂/深沉下淀积着大地的隐痛与生机”——天柱神妙的造化之道突然令人想起这样的诗句,是人对自然的神解,还是自然对人类的启迪?
其实,在岁月面前,山是追问不尽的奥秘洞府,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作天柱“洞门千仞锁云雷”之说。有“洞门”就有信仰者青睐,中国宗教各派均以不同的方式据此建构精神家园:恪守“天道高于人道”、热爱自然、追求自在世界的道教尊此为“十四洞天、五十七福地”;主张“僧家自然”“不二信心”的禅宗三祖驻锡山麓,点化传法,创立了“法不外求,明心即解缚”的第一禅悟圣境!由于地处国之中部,承东启西、南北过渡,故阴与阳合于此,雄与秀藏于山!
      薄雾在谷壑间升腾,山添几许仙意!云烟缭绕,总是无极又有极的气息在运行,于是便在这云之上或下屹立着一座座青峰,一道道峻岭:“翠华”峥嵘壁立,“蓬莱”敦秀丰腴,五指峰巨擘高张,覆盆峰穹顶硕然。……峰峰相簇,率性绵延,畅游其上,起伏如飞天游龙!“青龙背”远眺,“腾龙峡”扪崖,“潜龙窟”探幽,步云桥追霞,天柱大美,尽收眼帘,碧空寥廓,诸峰萦廻,列岫晴岚,长林佳木,振之以清风神爽,没有了尘世的浮澡,山为来者过滤了很多,才具这般澄明之境。
     神清气定,方现风骨翩翩。
     山之骨在石。山以石头的方式,变幻出各式魔方造型:混元霹雳,蜒蚰爬壁,仙人打鼓,犀牛望月,祖孙耳语……,岂止是形似,简直就是一种生命模式的神似表达!在一道名为“龙吟虎啸”的崖面上甚至还神奇地出现了皖公神像与皖省地图的轮廓,无怪乎天柱山又名皖公山,即皖省的源头山。看看这有意或无意的个体存在,自由又不自由的组合,你就会明白,中国科学界认定“花岗岩崩塌堆垒地貌”必以“天柱山型”为标志背后的丰富内涵!
滚石夺天工,竟巧叠出许多石棚石穴:炼丹洞,柬之洞,迎真洞……充满野趣与迷离,尤以神秘谷最为奇绝!进入这“花岗世界第一秘府”,简直就像阅览一部人生教科书,洞连洞,洞套洞,曲折与开朗,崎岖又坦荡,上天入地、跌宕起伏、黑暗过后见光明,种种物象无不再现着种种人生际遇,天人合一,神鉴无余啊!
     “天柱通神” ——王蒙留言非谶语,乃神悟也。
     神山见仁,厚土载物。
     又是叶芽初萌的日子,山精神起来了,开始季节的叙述:春的鲜绿,夏的翠润,而后会有秋的金黄,冬的莹洁!是生态的散曲,却又是起承转合的完整篇章!云海、佛光、雾淞、冰挂,皆是韵脚间或的点缀,充满着梦幻般的神采;杜鹃迎宾,石莲嬉子,红叶传情,黄杨傲雪,荣枯更替之间,一段有一段的精彩,一程山水一季人生!
仿佛吹响生物的集结号,全山有植物1650种,动物300多种。天柱松飒爽,舞女松妩媚,虬龙松盘桓……林高歌,花相映,鸟和鸣,自由闲洽;鱼鳞木、天女花、娃娃鱼,天柱献三宝!
     如此惠草佳卉、灵性芳华的背后自是母性多情的相偎相伴,是生命之源——水的滋养!
因为有了汨汨清泉,潺潺溪水,激扬飞瀑,诗意丹湖,山便有了血脉,有了壮美与柔情相融的精神,既磅礴挥洒出潜、皖二水龙蛇般的狂书大草,又入定生慧出“擎天立地”式的正楷范模!
山超拔雄伟,可谓有神勇,水应变迂回,仿佛有智谋,山水纤尘不染,可谓有德性,人生最佳境界不就在山水之间吗?
     山水滋润,日子就滋润。
     修道养身,行禅养心,学儒以养浩然之气!
     一条东南麓的山谷,斗折蛇行,流泉石上,水曲环山,引来多少文豪雅士、羽客高僧、各界“达人”的眷恋徜徉。松石树影之间,天籁梵钟声中,三百多幅石刻历历在目,岩壁一脸沧桑,瞬间定格的是曾经的神悟,还是某种法则的猜想?亦是,亦不是。如今网络上流行“晒”信息,古人此举还真的是在石头上对着阳光晒家世,晒游踪,晒心迹呢!“山势欲相抱,一条微径盘”、“终当脱尘鞅,高卧从所安”——曾被唐肃宗选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即付宰相的窦参留下的诗句颇能体现留连于斯的心境意味。游人俯仰其间,触摸石书,指点这篆,那隶,这行草,那楷书,解其中味乎,抑不解其中味乎?是触摸昨天也是触摸今天;“曾闻佛法本无法,莫认浮生作有生”,题刻的是古人,说的不也是今人吗?
     一座始建于唐代的佛光寺背后,有石台与石穴,宛如天造的神宇,官家泐石的“嘉平馆”,释家题刻的“极乐大地”,隐士所书的“洞天深处”,无名氏题留的“山高水长”,字字皆秀言,但与今人所谓“做秀”无涉,因为谁也无法拒绝这里美好平和安详的禅境意味!一座巨石斜搭交错的山洞,曾经是“孟子之后第一人”马祖道一大师的行禅之所,原来禅家就是这样平常,回归自然,简单而本色。
     一处由高中下三道脊岗组成的神丘白鹤山,乃当年汉武帝朝觐南岳天柱的祭台旧址;唐明皇李隆基在此留有应梦井;宋太宗敕建灵仙观;一生大起大落的苏东坡被贬黄州时曾来相邻的舒州优游,碍于犯官不得擅自离境的规矩,故这次行旅未能记入史料,但他到此所做的《灵仙观》一诗早已流传民间,“青云缓步真闲暇,此处蓬瀛路正开”不正是其旷达胸怀、不辱人格的诗意表达吗?
     一连串显然是坍塌而成的虎头崖洞窟群中,有被古人名之为“铁笛龛”的石室,整石凿空,棋盘犹在,但博奕者早已人去穴空,留下文字,镌刻其间,“超然物表”,“元气磅礴”,风光的是自然景物,感悟的却是人生哲理!
心随千岩万转,神追代代英豪,人类文明的印记与天柱的物华天宝竟是如此的水乳交融:“皖国之都,南岳之古,京剧之祖,禅宗之地,二乔故里,黄梅故乡!”
原来这山就是中华文化的生根之山!皖之根,禅之根,戏之根,岳之魂……根根相系,神传天下!
消解了多少山寨争战的硝烟,又接纳了多少或短或长的行旅。天柱山面对入世者,他恪守着出世,他不是人世难填的欲壑,而是可持续又独具魅力的“这一个”——
    一柱擎天,雄奇灵秀,神韵无穷,历久弥新!



天柱禅思

     “超兴非有本,理感兴自生”,天柱山历来为僧家视为超然兴致所生之处,即参禅处。
     禅不仅在山,还可以入诗入书入画入茶,入少林功夫,所入皆境界大变。
然禅境又分三等:第一境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第二境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境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最早提出这第三禅境,即禅之最高境界者是谁?他的道场在哪里?
     九百多年前著名禅师白云守端在此所吟的“忽然撞着来时路”之偈语,倒是应了笔者此刻的心情,翻检故纸黄卷日久,突然发现原来这位大师不是别人,正是由苏入皖,来天柱弘法的唐代名僧崇慧大师。师乃彭州人,姓陈氏,佛教典籍《五灯会元》称其于“唐乾元初(公元758—760),往舒州天柱山创寺”;大师上承禅宗四祖旁出之脉,在牛头禅法嗣中别树一帜,独创天柱家风,点化禅境之旨,为禅文化及古皖文化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千秋过去,尽管风月时时皆不同,但长空万古今犹在,一种禅精神的光照依然在天柱山水间熠熠生辉。
      时至春分,阴霾过后,晴日高挂,蓝天如洗,笔者一行直奔崇慧大师所创之天柱寺所在地玉镜山,此山系皖山即天柱山的支脉,因通体石骨、皎莹如玉而得名。寺在山之北,历代皇室恩宠有加,唐代宗曾赐额天柱禅寺,宋哲宗赐额“永庆禅寺”,高僧大德世代辈出,除崇慧外,唐宋间尚有惠符、弘仁、广惠、处凝诸师名闻遐迩,可惜明清屡遭兵焚,逐渐式微。
      一种向禅觅踪之愿驱使我斗折山行四十余里,心仪已久的天柱寺豁然在目,这里群峦环抱,高山耸翠,杂花生树,清流枕石,坡上石径斜;春风吹拂处,菜花黄,荠花白,麦苗绿,鸟声娴,山野韵致,令人应接不暇,东有玉镜峰雄伟迤逦,西有雪尖峰承连天柱,正北为双尖峰巍然挺拔,正南有踏儿岭在望,当地人称此地理形制为蟹形活地,天柱寺正坐落于蟹肚脐眼处,看来庄禅一体说果然不谬,道家堪天舆地的风水信仰亦融入禅思禅境之中了。
走进天柱寺,殿堂屋舍显属新建,一派现代民居风格,全然没有我想象中的气势与古韵了。开门相迎的是三戒居士惟利,据说主持宏法赴广东韶关佛学院深造去了。居士领着我们一一参观,或追忆往事,或扪摩古迹;一位81岁高龄的祝姓邻居老人也主动前来介绍情况。原来此寺鼎盛时,殿宇恢宏,寮房千间,僧人逾百,香客如云。因受敕封,故寺产丰裕,地界广阔,南北跨度长达五里,有骑马关山门之说。其南面山门所在的山岭原名塔儿岭,因每日见马儿踏岭,蹄声哒哒,故老百姓便名其为踏儿岭。
     追溯当初禅宗一祖达摩至五祖弘忍的传法活动,有一明显趋势便是自北而南,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推广。隋唐时期的皖公山(即天柱山)与金陵的牛头山一带,襟长江而相连,同属驻治扬州的大都督府辖区,同属扬子中下游的楚文化区域,哲理的思辨、自由的玄想成为这一区域的主要特征,故而融定慧于一体的牛头禅能于此发脉发展亦非偶然。正是由于地域与文化上的这种亲缘性,使得金陵的牛头禅师们一再地把眼光投向了天柱山,继牛头禅二祖智严于唐武德年间入此山禅修后,其六世门人崇慧大师又追随遗踪,来创天柱寺,并且大振宗风,惠化众生,极一时之盛。
人间禅路分南北,地上风波贯古今。
      尽管牛头禅法与后来的慧能禅法有许多相通之处,但毕竟属于北禅渐悟宗风,主张简明顿悟思想路线的慧能南禅才是适应中国传统生活方式、使佛教中国化之主脉,于是牛头禅随之衰落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天柱寺的命运亦与其开山祖一样,虽在宋明间有过中兴,但最终归于寂然,就像那随风而去的阵阵梵音,如今只能亦断亦续如梦中。当地小学的几位老教师告诉笔者,大前年还有韩国禅学者专程来此访祖,结果只能感叹一番而去。
没有比发现更能深入地打动我的心襟了。在居士指点下,我们找到了一块久被疏忽其实十分珍贵的一块题名刻石,显系原石之断碑残刻,现被嵌入寺前护坡中,可辨识者十余字,如“三教大士”、“宣德郎”、“黄叔靖”等。应该说,它是历史上太子阁唯一存世的实证!《潜山县志》载:“天柱寺后有太子阁,相传为梁昭明太子读书处,阁已圮,仅石上存有题刻”;据首撰《天柱山志》的乌以风先生当年所见,此刻记载的是三教大士朝散郎刘谊、宣德郎张裁、承德郎黄叔靖等同游太子阁之事。而今笔者终于亲睹真迹,大有贯古通今、穿越回归之感,好似迎面吹来六朝烟云盛唐风。能见古人字,如晤古人面;相对无言胜有声,思絮飞扬接千载:那个天下闻名的崇佛皇帝萧衍不是曾在金陵与禅宗初祖达摩有过一段论功德的对话吗?可惜慧根太浅,未悟禅机;倒是其子萧统,性爱山水,历来喜欢在一种禅境中读书。此阁所凸现的禅悟精思风采恐怕也是成就其编纂《文选》而被推崇为我国汇编总集之鼻祖的重要因素吧!
       乘兴之致,接着便去三塔园。
       园中原有三座禅师的墓塔,史载其右为仔和尚塔,左为□回之塔(语焉不详),中为开山之塔,即崇慧大师塔,具唐代形制风格。但此时呈现的仅有几个大坑,以中坑最大,估计直径约三米。据在场的老乡介绍,三塔毁于1969年,以崇慧塔最高,约与现在园边农家的屋脊一般高,估计在五米左右。周边散弃着不少石构件,有六角形塔刹石,带斜檐面的层板以及雕刻精致的倚柱,据此可知该塔为六角形石制,楼阁体,其建造之精美,雕刻之考究可想而知。史料云,唐代僧人墓塔一般体量不大,高度在3—4米以内,莫非崇慧大师塔超出此限?地位卓立使然亦未可知。一位姓贾的老乡主动承认自己系掘墓人之一,据他回忆,随墓出土的还有四五个铜菩萨与一些铜钱,自己拿了一个铜菩萨……语气中不乏几分坦诚与反省。
     有人说,禅是生活中医治心灵的良药。也许山中百姓在不自觉中已有了某种自觉,时代风气冶化所致吧。
     步出塔园,史料所载的崇慧大师讲经石依然屹立于大路西侧,此石通高两米多,周长三十余米,前低后高,石上面积约二十多平米,笔者跨步登石,忽觉千年如昨日,不就是在那个风和日暖、鸟鸣山幽之时,崇慧大师在此为我们留下了一段精彩的对话么:
     僧问:如何是天柱境?
     师曰:主簿山高难见日,玉镜峰前易晓人。
     问:如何是天柱家风?
     师曰:时有白云来闭户,更无风月四山流。
     问:亡僧迁化向什么处去也?
     师曰:潜岳峰高长积翠,舒江明月色光辉。
     ……
     问:宗门中事,请师举唱。
     师曰:石牛长吼真空外,木马嘶时月隐山。
     ……
     问:如何是天柱山中人?
     师曰:独步千峰顶,优游九曲泉。
     问:如何是西来意?
     师曰:白猿抱子来青嶂,蜂蝶衔花绿蕊间。
     作为纯粹中国佛教之产物禅宗,尤重悟性。牛头禅所主张之“悟”,并非理智认识,又不是不认识,而是强调一种直观领悟,只讲眼前的生活境遇、风 景、花鸟山云之类,不作任何抽象论证,“道无所不遍,草木之类也本来合道。”作为牛头禅六世门人崇慧不立文字,又不离文字,以咏唱天柱山水风光为喻来开示弟子,形成了十分独特的天柱家风。其所比所兴者,如主簿山、玉镜峰、潜岳峰、舒江月、石牛木马、白猿蜂蝶,无一不是天柱山中日常所见风物,虽言平实物、身边事,却不乏弦外音、韵外致、味外旨,独创式地承袭着禅宗惯用的含蓄手法,诗意地挥洒着心灵哲学的甘霖。
     日已下昃,整座玉镜山被照得光彩生辉,景象昳丽,其轮廓俨然似一座卧佛。远眺天柱寺,冥想太子阁,原来禅与诗,山水风物与文化灵魂竟曾经是那么久远地在此生发和谐,自成一体。解脱浮躁,拥有安详,真正确立人我、物我、天人之间的平等与协调,也许应是人类永远的追求。
作这般想,心亦安然。回望路旁的讲经石,夕阳下它静卧如初,普通得很。




天柱幽思




       东方欲晓,天幕一弯新月如钩。晨光渐冉,河边景物次第亮相:堤岸逶迤,冬树删繁就简,枝秃柯斜;河床如砥,坦露无遮无遗,水碧沙白,清浅见底,从那不时漾起的片片波纹,看得出这河还在静静地流淌。沙埂、沙丘、沙岸全都顺着水行方向呈流线弧型组合,正在施工的橡皮坝是唯一看得出的人工痕迹,但整体上犹不失为一幅素描画,弥漫着质朴与静谥、安祥与坦然的气息。
这便是一千五百年前史称“宇宙奇书”的《水经注》中记载的“潜水”吗?一条环抱着天柱山、如千年厮守、坚贞不渝的伴侣之河吗?
     静则幽想,沉则思深,目光不由地投向上游,水流远处便是那轮廓渐渐鲜明起来、巍如城堡似的天柱山主峰区。此山又名皖山,大皖山涵盖今日安庆全市之山,属霍山山脉之东南余脉;山之西北曰霍,水入淮河,山之东南称皖,水入长江;潜、霍山连一体,古人所记,难免相互交替,为后世埋下了“南岳天柱之争”的种子。霍者,大山宫(围)小山之谓也;天柱山主峰潜伏于千山万壑之中,故又称潜山;山前之水,亦因山而名潜水。其实潜、霍、皖三者皆为大天柱山之别称。1936年国民政府把潜山县后北乡一带一千多平方公里单划出来,并从周边三县各切一部分,组建了一个新县域,因位于古南岳天柱山之西,故名岳西县,从此,潜霍二县不再紧邻,潜河源头属地亦姓“岳”不姓“潜”了!然而保护天柱母亲河的愿望一直为有识者所倡行,如今立于潜河岸边的“保留区”碑显示:从岳西至天柱山全长232华里的潜河段已定为Ⅱ类水质保护区,一切有害活动但愿从此却步。
      无论是昨天还是当下,太阳总是从河水要去的方向升起,旭日率先染红天柱山的花岗岩面,与深色的林壑形成鲜明的红黑对比,空濛的山色一下子变得斑驳闪耀起来,一座雄伟敦厚的山岳形象豁然在目;潜河则一片浮光跃金,波光鳞鳞,顿生动感与活力。
水因云而兴,山有水则灵。至仁如山,上善若水,水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读山与阅水,互补相俦,不可或缺。
       依山傍水而建的潜山县城,历史上就是东吴英雄“双双赚得美人归”的二乔故里皖城,安庆前身舒州首府所在地,建筑群中那高标耸立的太平塔与觉寂塔仍然在凸现着她的某些古意。其实,这城与这河一样,浪打沙埋,不知淘洗了多少春秋铅华。
      远古曙光、先秦封国、两汉风云,六朝名郡……多少历史故事在天柱山下、潜河岸畔停靠又启航。临水而居的薛家岗先民创立了长江中下游一种新的原始文化类型;治国有方的春秋皖国大夫留下了皖山皖水的称谓丰碑;汉武帝浮江而入潜河,得舟楫之便以行天柱南岳之礼,那舳舻千里的辉煌一幕或许只有那旌驾桥与祭岳台还依稀留痕,而载舟之水的潜河“出于无有,入于无间”,从来都是无言以对凡圣。
       潜山之潜,潜河之潜,竟是如此沉渐潜入了历史深处,又随着每一个历史的早晨裸现于人们的视野。
       山上升起那血液般的朝晖终于化作一片明亮无比的阳光。阳光有色亦无色,简单又复合,仿佛昭示人间:有无相生,阴阳互转,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二之法如佛光普照,潜河就在禅意的阳光下行于当行,止于当止。
滚滚红尘,大千世界,让人心动不已的诱惑委实太多。但弱水三千,只可取一瓢饮。心幡摇荡之际,何妨低眉问禅,于是,天柱山水之间便走来了高僧大德,禅儒羽客……
      最早有确切记载来天柱山麓的禅师是南朝宝志国师。天监四年(505),宝志与白鹤道人斗法以定皖山即天柱山道场,道人以拂尘掷向空中,顿时白鹤翩翩,飞向潜河岸边的凤形山,正欲落地时,宝志师将手中锡杖抛向空中,环佩铿锵作响,白鹤受惊向凤形山东飞避,于是宝志锡杖落地,地陷为井,井泉涌出,这便有了卓锡泉;凤形山主何氏三兄弟献宅供宝志建刹,梁武帝闻奏,赐名山谷寺。此后禅宗二祖、三祖相继来此歇脚行禅,山谷寺遂成三祖道场,四祖道信14岁时来此拜师以求解缚:
    “请师傅为我解缚!”,
    “谁缚汝?”
    “无人缚!”
    “更何求解缚?!”
       原来,是人心迷失于外在世界;只有心无所住,一如潜河水,随缘而来,不恋而去,才能找回自我,明心见性,自我解脱;一如天柱山,任云舒云卷,自在自由!
       沿潜河踏歌、往天柱而来的还有中唐牛头禅崇慧大师。“潜岳峰高长积翠,舒江月明色光辉”——以咏唱天柱山水风光为喻来开示弟子是崇慧大师的发明创新!几十年后的长庆年间,文学家兼哲学家李翱赴这里的舒州城任刺史,其人生信仰的重大转折藉此发生:作为韩愈的学生加女婿,其文章思想深为韩潮波及浸润,不仅成为古文运动积极参与者,而且也力排佛道,推崇儒学,但自从来到“释子兴”的舒州之后,时届天命之年的李太守转而喜好禅学与道学了,官务之暇,每每参访禅林尊宿,天柱山下、潜河岸畔的山谷禅寺左侧石壁间就留有李翱的两幅纪游题刻,他所亲撰的《舒州新堂铭》也流露出崇拜神佑的思想。有了舒州的铺垫,再经过朗州药山惟俨禅师指点,李翱终于成为“多有妙悟的禅宗俗家弟子”。“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一位率性任真、自在无碍的禅者就这样由潜河岸边直上天柱孤峰,进入云散月明的超然境界。
       岁月如水流。到了大宋这个把中国传统文化推向极致的朝代,天柱山地区因潜河这一通道而汇聚了诸多名流巨匠的身影。有着“中国11世纪改革家”之誉的王安石于皇祐间倅舒州,写下了数十首舒州诗,以其文士兼政治家的眼光为我们描述了一千多年前的潜山潜河景象:“山从树外争青出,水向溪边绿半涵”;“一水碧罗裁缭绕,万峰苍玉刻孱颜”……
可惜这个“昔日丰实、土沃良耕之地”迎接来此任舒州通判的王安石却是“十室灾八九,原田败粟麦”的凄情惨景。王公以民生为本,尽心吏治,谢绝了当朝宰相文潞公的首荐,上书朝廷乞免就试,被召不赴,安般守意于天柱山下。当他来到三祖禅寺之侧的山谷流泉边,眼观山水悠悠,耳听梵音阵阵,顿生禅道之悟,写下了“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的诗篇,禅化了山水,亦融入了道家忘归之境,禅与道就这样地被打通相融。
       如此着意于天柱山水的文贤大家在唐宋间一直络绎不绝。其中最负盛名的还有“宋四家”中的“苏黄”。作为历史罕见的文化全才与文学天才的苏东坡,平生表现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健全、最融通、也最为后人然仰慕的人格魅力!其所支撑全在于他内心深处超然豁达的修养情怀。终其一生,苏公经历了三次大贬生涯,困厄之多,跌宕之巨,非常人所能承受,但他从未被击垮趴下,反而融铸出“毁誉不经于心,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内涵与智慧,这大智慧源于他深厚恒久的学养,包括儒学、老庄,当然还有使他颇得“深趣”之禅!44岁那年,他劫后余生,被贬黄州,命运之神有意无意地拉近他与同属淮南西路的舒州的距离;为了反省以求超脱,苏公更趋于好禅与习禅,而此时的黄(州)舒(州)之间,正如后来桐城派大家姚鼐所描述的那样:“浮屠俊雄辈出,肩背交而声相应和也”,“其徒遍天下,奉之为宗”。信史表明,禅宗五家七宗中最有生命力与影响力的杨歧派的几代主要传人,如白云守端、法演大师、佛门三杰乃至大慧宗杲均相继肇兴、嬗递、传承与发展于舒州之地。苏东坡正是乘贬官闲暇,优游于黄州周围,充满禅意的舒州的天柱山水自然要进入他的视野,潜河畔的山谷寺与灵仙观因此而留下了他不朽的诗作石刻:“先生仙去几经年,流水青山不改迁,拂拭悬崖观古字,尘心病眼两醒然”。
      有这等禅悟参醒,正是坡翁日后选择舒州为自己最终归宿的根源。晚年他给舒州朋友寄书云:“平生爱舒州风土,欲卜居为终老之地。”其门生、江西诗派领袖黄庭坚更是一往情深地以潜山,即天柱山为第二故乡,以“山谷道人”为号,以一种“却笑十年萦组绶,何如一夕卧烟霞”的心态流连于斯。
东坡之爱,山谷之恋,古人之心,都是昨日天柱山水得以护养千秋的信息传达,也是对后来人的期待与启迪。
佛祖释迦牟尼曾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都回答不出。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
       潜河流淌,谁能问得清她承载了多少岁月之水?谁愿意她走向一个干涸的未来?
       问苍天,问大地,问人间;问开山者,问护养人,问田夫野老还是“大鳄”大腕?
       虽然眼前的潜水依然凝静简淡,天柱犹自苍翠无垠。



      编者:郑炎贵先生这三篇天柱山的大作分别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天柱神思》发表在《人民日报》2012年2月大地副刊;《天柱禅思》(即《天柱访禅》)2004年9期《散文》;《天柱幽思》发在《安徽文学》2014年8期。此三篇合称《天柱山合章》获安徽省“首届文学大奖赛”“江淮散文奖”,同时获首届散文大奖赛评委特别奖,获2014年“安庆文学奖”。文章堪称经典。整体开合有致,缓疾相承,行文劲健洒脱,炼句如珠,据典精妙,跌宕罗列之丰富,学识丰厚令人钦佩!读之常有正聋发聩之感。文如其人,郑主任为推介天柱山呕心沥血,鞠躬劳苦,却从未有居功为重。我们就从他的文字中领略他的渊博识见及谨严的大家风范——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4-11-21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郑老师的佳作,值得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1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1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赞赏,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1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1 11: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神笔之作!

来自:掌上潜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1 15: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如其人,值得钦佩,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1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布衣天使 发表于 2014-11-21 15:21
文如其人,值得钦佩,学习!

谢谢您参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1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1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美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潜山论坛 ( 皖ICP备19002730号-1 )
法律顾问 涂有根 网站举报电话 0556-8281111 网站举报邮箱 124200840@qq.com

GMT+8, 2024-5-7 19:58 , Processed in 0.082952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