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论坛,潜山网,天柱山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33734|回复: 11

风清而俗美的杨家祠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4 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即可查看完整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潜山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潜山县古称皖国,是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三国佳丽大小乔、京剧鼻祖程长庚、小说大师张恨水、杂技皇后夏菊花等皆出生于此。这里文化古迹甚多,诸如梁朝名刹三祖寺、晋代古塔太平塔,以及山谷流泉摩崖石刻、薛家岗新石器文化遗址等历史瑰宝,都是中外游人必游之处。而坐落在龙潭乡万涧村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家祠堂,则更是这座古城中的一颗明珠,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盛夏时节,我们驱车沿天柱山环山公路前往,满眼苍翠浓郁,宛如在三月江南的天然画廊中行驶,顿觉心旷神怡。站在天柱后山上,放眼望去,显露出一座青砖灰瓦的徽式院落,这就是杨氏宗祠及其附属建      筑,是皖西南地区至今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之一。

据杨氏宗谱记载:杨氏自宋绍定元年江西鄱阳湖迁至潜山,元朝至正三年迁至万涧,繁衍子孙。明朝末年,人丁众多,房派纷繁,各姓氏纷纷建祠祭祖。乾隆初年,杨氏集各房长老筹资,建造了杨家祠堂,距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道光十九年(1839年)和民国三年(1914年)两次重修。2007年,省文物局投资30多万元进行维修,一期工程现已竣工,物价部门批准对外开放。县文物部门目前正准备筹建杨祠文物管理所,并抽调专业干部管理,兴建文化茶馆,组建业余剧团,提升文化品位。
杨祠坐西朝东,背负青山,面抱皖河,现存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小瓦青砖马头墙,为皖西南地区典型的古代礼制类建筑。整个杨祠由一条轴线构成,呈对称性结构,建筑技术精良,门窗饰物设计构思巧妙,寓意深刻,雕刻彩绘工艺高超,不仅在建筑学上有很高造诣,更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闻名遐迩的古戏楼
杨祠主体有祠堂门、明伦堂、寝堂,分三进院落,三厅两厢,前厅祠门上建有古戏楼,是这座古建筑中的一个亮点。戏楼上雕绘各种戏文数十出,图案近百种,是一座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对研究我国雕刻艺术和戏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古戏楼离地面2.8米,中为正台,左右为副台,正台宽5.5米,台深6米,空间高约为3米,台口有雕花栏杆,面积33平方米。正台侧正中有两扇雕花木门,木门两侧各有一圆形洞门,分别供出场和下场用。
戏楼属亭阁式全木结构,飞檐翘角,古朴典雅。台顶木制藻井,绘以花纹,台前楹柱、横梁、枋板、栏杆、天花、后台木门上均有彩绘雕刻,图案有鲤鱼、龙凤、花鸟、禽兽、乌纱官帽等,虽历经沧桑,至今依旧形态逼真,栩栩如生。两边的副台各40平方米,可供乐队伴奏、演员化妆更衣等用。
戏楼是该地唯一的娱乐场所,据史料记载,从建成之日起,经常有戏班演戏,曾接待过徽调、高腔、弹腔、京剧、黄梅戏等班社和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当年程长庚的家班“四咸堂”,曾在这里上演过许多剧目。现戏楼枋板上墨迹犹存,一些班社演出的剧目及演员姓名依稀可辨。戏楼前的场地,可容纳近千人观赏表演,在古代交通闭塞的山区,能建起如此宏大的祠堂与戏楼,实属罕见。
新中国成立以后,万涧古戏楼得到当地村民和县文物部门的认真保护,几经修缮,保存完好。县黄梅戏剧团和万涧山村业余剧团经常在此演戏,让村民们大饱眼福。如今,这座巍峨秀丽的古建筑,已成为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供海内外游人凭吊访古探幽。安徽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和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近年来多次前来采访,以古戏楼为题拍摄专题片,作深度报道。
清白传家“四知堂”
杨祠中厅建筑气派宏伟,有6根粗大的圆木立柱,直立屋顶,中厅两边是厢房,厢房分上下两层,供有身份之人和官家内眷看戏品茶,也为杨氏长老们议事场所。中厅布置了大量牌匾、对联、家规家训格言等,彰显了杨氏家族的文化底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挂在上方的“四知堂”牌匾,三个镀金大字熠熠生辉。这“四知堂”和杨祠门楣题辞“清白传家、四知家风、关西世第、四杰传芳”的前三句,均出自杨震的故事。
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人(今陕西),汉昭帝时为丞相,封安平侯。杨震是东汉著名学者,明经博学,从游者数千人,诸儒称关西夫子。他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故事,名扬古今。据《后汉书.杨震传》载:“杨震为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杨震“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后转涿州太守,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杨震自觉抵制贿赂,堪称廉政模范,后来汉安帝知道了便书送了这块“四知堂”牌匾。唐宋以后,杨震的裔孙迁徙到全国及海外谋生,又把“四知堂”的堂号带到各地建祠立庙。全球以“四知堂”命名而自豪的杨姓家族多出于此,他们用“四知堂”这一堂号来纪念一身正气、清正廉洁的先祖杨震。前国家主席杨尚昆的故居,就是用“四知堂”来命名的。
就在“四知堂”下方的两根木柱上,有一副容易引起人们争议的对联,联文为:“凡今之人不如我同姓;聿修阙德无忝尔所生”。外姓人免不了对这种口气感到不舒服。其实,这只是古代祠堂里的一副通用联,许多姓氏都曾用过,最早用的是应氏。大意是所有今天社会上的人,都不如我姓好;你们要好好修养自己的德行,不要辱没了生养你的父母。此乃一句激发本族人荣誉感,并教育后代子孙的大实话。
杨姓的家训家规
中厅到后厅之间有一小天井,两边是官厅,主要用来接待达官贵人。后厅即寝堂是祠堂的核心部分,建有神龛;神龛分7级台阶,分列供奉杨氏历代先祖牌位和族谱,是开展祭祖活动的专用厅。两边的厢房,则用来存放宗族的各种公共财产和祭祀器材。
在杨家祠堂的几块石碑和杨氏族谱里,我看到了杨姓的家训家规,剔除其封建落后性,感触其对后代子孙的殷切期望,我似乎体会到《淮南子·本经训》里描绘的家给人足、风清俗美的理想境界。杨氏家训家规各有十条,家训即忠朝廷,孝父母,和兄弟,敬长上,睦宗族,惠邻里,信朋友,恤孤寡,慎婚姻,教弟子。杨姓的家规以毋字开头,分别是毋废正业,毋好骄矜,毋尚奢华,毋喜争讼,毋狎小人,毋缺祭祀,毋暴亲棺,毋葬祖坟,毋信浮屠,毋溺子女。二十条家训家规,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训导着子孙,引领着后人。试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给予宗族组织一定的生存空间,赋予这些家训家规以时代内涵,定能发挥其整合资源、教育子孙、协调一方、化解纷争的作用。或许正是这些家训家规的引导和约束,几多年来杨姓树立了良好的门风,杨姓后人修身敬业积极向上,颇为当地人称道。据不完全统计,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仅潜山杨姓学子考取大学的有900多人,获得硕士以上学位的有近百人,还有不少人成了海外学者。
走出杨祠的时候,大家发现中门上蛛网连接落满灰尘,随行有人告知这门要等到来了官阶显赫的人才能打开;接着他介绍了最原始的“门当户对”是怎么回事----门当就是那门前的石狮或石墩,户对则是门头上横伸出来的木柱,石狮或石墩做成什么规格,木柱能伸出几根,绘成什么图案,这在旧社会是要根据这家的功名来讲究的。在杨祠和距杨祠不远的县保单位杨家老屋,我们真切的看到了门当户对。在惊叹古建筑之精妙的同时,我们也庆幸,现代人再也不用背负这么多繁文缛节了。
匆匆离去,扭头回望,只见天柱后山上万顷竹海如碧波荡漾,山脚下蜿蜒皖河似玉带环抱,白云缭绕处白墙青瓦的农舍星星点点,乡间小道上偶尔走过来牧童、老牛和花狗。我们不禁感叹,这里真是一个风景如画的世外桃源!


发表于 2013-7-4 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老的村落,悠久的祠堂,一切都已物是人非,白云苍狗。好在,人生不算长,风光却无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4 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都已物是人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4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_10169062262133571330_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4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_10169062262133571330_1:}友情顶帖拿分!lz这么晚了还在论坛发帖,敬业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4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家宗族祠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4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家 顶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7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古皖王 发表于 2013-7-4 09:47
我家宗族祠堂!

常回来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7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心一刻 发表于 2013-7-4 09:54
老家 顶一个

常会老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7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jiangshiwen888 发表于 2013-7-7 21:11
常会老家....

恩恩 一定一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潜山论坛 ( 皖ICP备19002730号-1 )
法律顾问 涂有根 网站举报电话 0556-8281111 网站举报邮箱 124200840@qq.com

GMT+8, 2024-4-17 02:46 , Processed in 0.077159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