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论坛,潜山网,天柱山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2533|回复: 27

少时拾趣二三事(散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14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即可查看完整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潜山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本帖最后由 三月传奇 于 2013-6-14 11:36 编辑

                                           少时拾趣二三事(散文)
                                                                           华得瑞
插秧:父亲最厚实的希望
    家乡有句俗话:大人盼插田,小孩望过年。
    在那个时候,其实小孩也喜欢插田插秧的那个日子,因为这一天不仅热闹,而且能大饱口福。
    大人对自家插秧日的重视,不逊于平时的传统节日。插秧前十几天,父亲就挑选一个插秧的黄道吉日,然后与同村六七个插秧的秧先生进行协商,目的是这个日子不能和其他秧先生家的插秧日发生冲突。请秧先生帮忙是不用付费的,等到其他秧先生家插秧时,父亲也作为秧先生去偿还。确定插秧日和秧先生后,母亲就得准备插秧日的丰盛的饮食,磨水米(汤圆的材料),打糍粑,做豆腐,煎油干,并将平时舍不得吃的咸鱼腊肉腊鸡又拿到阳光下晾一晾。
   八十多岁的爷爷天天扳着手指数着插秧日,我也天天板着手指数着插秧日。不为别的,我盼着吃上一口那肥腻的八大块
   插秧日的早晨,等我睁开睡眼的早晨,母亲和姐姐早已准备好了早餐,在田里拔秧苗的父亲和秧先生也回了家。一桌子鸡鱼肉,每个大人面前有一碗大米饭,可大人们就是不动筷子。妈妈和姐姐给他们每人端上满满一盘子的汤圆,雪白的汤圆上洒满了红糖,大人们开始狼吞虎咽起来。顷刻间,每个人就吃完了汤圆,不,每个盘子都剩下几个汤圆。大人们吃完汤圆,再开始吃大米饭。为什么吃剩下几个?爷爷告诉我,这是有讲究的,汤圆要有吃有剩,预示年年有余之意。至于为什么吃汤圆,后来才明白汤圆是团圆之意,寓意插秧的圆满完成,还有汤圆是糯米制作,糯米能填实肚皮。
   中午时,餐桌上的菜比早晨更加丰盛。就拿猪肉做菜来说,就有粉蒸肉,红烧肉,咸腊肉,还有令我垂涎欲滴的八大块八大块像是大块的扣肉,一块估计有二两重,这绝对是有数量的,一位秧先生只有一块。小孩子是不能上桌吃饭的,可是我不甘心吃不上那八大块啊,我端着碗站在父亲身后,父亲不时地给我夹一块肉,但就是不夹给我八大块。记得有一年插秧日的午餐,父亲看了我赖他在身后不走,将八大块夹了一块给我,我高兴的一溜烟地跑到厨房,正准备大快朵颐时,却被母亲狠狠的训斥我一顿,我不得不很委屈地还给了父亲,惹得一桌子的秧先生的哄笑。后来才明白,那时每家家境都不富裕,八大块都是根据有几个秧先生才做几块,家人是吃不到的。除了八大块的特色菜之外,那就是劈成四瓣的熟鸡蛋,当时叫荷包蛋秧先生荷包蛋也是有特殊意义的,在水田插秧的过程中,如果秧先生遇到或高包或有脚印坑的地方,要顺手抚平。母亲每年插秧日准备荷包蛋不是很吝啬,我们哥儿几个绝对能吃上,喊叔叔的秧先生也会夹给我们吃的。
    晚餐也很丰富,当然有鸡有鱼有肉,当然,中午的剩菜也摆上餐桌,而且还有糍粑做的圆子。父亲最高兴,陪着秧先生和犁田匠喝酒,每年的插秧日必定是酩酊大醉。
   插秧,在大人眼里既是圣神的,也是快乐的。记得四五岁的时候,父亲和秧先生从田里回家吃午饭,一进门父亲就抱起我,亲吻着我的脸,硬硬的胡须扎得我生疼。
   等我大一点的时候,每年插秧日我都去凑热闹。当时是有规矩的,小孩、老人、女人是不准下田插秧的,但拔秧苗、抛秧苗是可以参入的。
   拔秧苗和扎秧把子绝对是技术活儿,而这活儿还是八十多岁的爷爷教会了十岁的我。爷爷在插秧日的头天晚上做了我的思想工作:要想吃上八大块,你得学会插秧的基本功,我一听,爷爷说得太好了,我必须为八大块而去努力奋斗啊!第二天大早晨,爷爷就将我带到秧田,只见父亲、大哥、二哥和其他秧先生正在忙活着拔秧苗呢。那个我喊哥哥的秧先生看见我,笑着道:小少爷来了,你会不会拔秧啊,其他秧先生跟着笑了起来。看着绿油油的秧苗,我心里不由嘀咕:这有什么难的?不就是将秧苗拔起来扎起来吗?爷爷撩起灵活的手指,很快拔起一簇秧苗摊在手心给我看。我按着爷爷的吩咐撩动手指也拔了起来,摊在手上却参差不齐。爷爷叮嘱我拔秧苗的重点不能沾泥不能参差不齐,然后传授手指的技巧,我很快就学会了拔秧。我和爷爷相视一笑,我想我离那可人的八大块为时不远了。爷爷又教我将拔起的秧苗用稻草杆扎起来,重点是扎好的秧苗一拉稻草头,就能轻松地打开,我照葫芦画瓢扎了一个两个,但怎么拉稻草头也打不开。我正手慌脚乱时,偏偏有个秧先生喊道:小少爷要是扎的秧把子解不开,耽搁了插秧,中午不给你吃饭,其他人一阵哄笑,我的脸禁不住的发烧发热。爷爷又示范了几遍,我就是学不会扎这秧把子!看着垂头丧气的我,爷爷轻轻地说:等他们回家吃早餐,我再教你,你先拔秧苗,我来扎。许是爷爷看出我的胆小,等他们回家吃饭时,爷爷手把手示范了几遍,我一下子领悟了的技巧。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学会了拔秧和扎秧把子的基本功。
     拔好秧苗,大人们开始在水田里插秧了,而我站在田埂上看热闹。秧先生都是同村的叔叔哥哥,知根知底,速度慢的秧先生往往会遭到欺负的。这时候有生叔叔和宋应哥哥叫劲,有生叔叔速度快,宋应哥哥红着脸却不甘落后,两个人不由攀比起来,后面人跟着哈哈大笑起来。没过一会儿,父亲叫停住两人,说后面人跟不上了大伙儿要齐头并进啊。
     “华老师家插秧啊?!”,大路上邻村的两个大哥哥喊。父亲高兴地应了一声,旁边的秧先生却跟着喊道:两个老表下来走两圈!,这两个大哥哥笑哈哈的跑了下来,脱了袜子就了下水田。那个时候,有很多这样的大哥哥,碰见别人家插秧跑来帮忙,说说笑笑,插几圈就会离开,主人高兴,大家都高兴。
    水田里的秧先生埋头插了几圈,又热闹起来,大伙儿鼓动荣才小爹爹唱两句。荣才小爹爹笑着不唱,几个秧先生摆出各种姿态,有生气的,有骂人的,有劝和的,有坚持鼓动的,无奈中的荣才小爹爹亮起嗓子:草青水绿好丰年,芒种季节好插田………”。荣才小爹爹唱的是本地的山歌《插秧山歌》,歌声缠绵清丽,委婉动人。多年后,会唱这种原始山歌的已经是聊聊无几。
     荣才小爹爹唱了一段后,强烈要求其他秧先生来一段。这些不会唱山歌的秧先生不由你推我、我推你,最后推到绰号双狗秧先生身上,双狗似是被逼得走途无路,说:我给大家学几声公鸡叫吧,说完后,他伸长脖子喔喔……..”叫了起来,大伙儿顿时笑成了一团。直到今天,每每想起双狗的学鸡叫,我就忍俊不禁地笑出声来。
    长大以后,我彻底明白大人们对插秧的重视。当年深受传统农耕思想的大人们,他们插下去的不仅仅是秧苗,也是秋后丰收的希望。

求雨:爷爷最期待的安宁
    大约十二三岁的时候,我亲身经历了一场祭祀求雨的活动。
    那年从农历五月中旬到六月尾大旱了一个月,山河干涸,水田发白,水稻的青苗顶尖已经开始枯萎。老天爷要是再不下雨,庄稼将是颗粒无收,人畜的饮水都将成了大问题。就在全村人焦急万分的时候,几个七十多岁的爷爷站出来说:求雨!到龙井潭求雨!求雨之后不久就会有下雨!
    老人们振臂一呼,全村的男人马上开会,选了生产队长为头,策划求雨日期和祭祀的活动。大人们讨论整整一下午,制定了求雨祭祀活动的相关事宜。
    父亲回家说了一些情况,求雨那天女人呆在家中不得出门,为了壮大求雨队伍,每家男丁包括小男孩都要参加。我一听乐了,求雨这种事儿我从来没有遇过呢。
   农历六月二十六上午九点,太阳火辣辣的照着滚烫的大地,我们这里却开始了求雨祭祀。大谷场围满了全村的男人,大人有的拿着锣鼓乐器,有的拿着六尺长的木棍,而我们一帮小男孩,则每人扛着一柄三角纸旗,旗子上有天佑五谷五谷丰登等等字样。谷场中间两张大桌子摆满了三荤三素祭祀食物,桌子上还树立着一个大牌位,上面书写着马王龙王菩萨。这时候,只见腰系红腰带的方老爹爹一挥手,锣鼓乐器噼噼啪啪地敲了起来,队长也点燃了长长的鞭炮。
   半晌后,七十多岁的方老爹爹又一挥手,带领所有人跪在地上三叩首。磕完头还得跪着,因为方老爹爹在背诵着求雨的祷告词。方老爹爹微微颤颤的念完后又一挥手,全体人才站了起来。祭祀过后,队长与几个大人嘀咕了几句,留下一人看祭祀桌。队长又编排着队伍,走在最前面的是拿着小铜锣的方老爹爹,身后是我们扛旗的小孩,之后是手持木棍的20多个壮汉,再后面是十几个敲锣打鼓的乐器队伍。
   方老爹爹敲一下铜锣,就喊一声玉皇大帝什么的。据说这叫喊佛,意思是叫醒天公和八方菩萨,这里大旱之灾急需甘露。后面的壮汉个个表情严肃,乐器队伍不停地敲锣打鼓。浩浩荡荡求雨队伍向三里外龙井潭逼近。
   在求雨队伍未行之前,六里外的各条山道有壮汉拿棍守路,要采取一切手段拦下女人和打伞的、戴草帽的男人,待这里求雨祭祀完毕方能放行。
   披荆斩棘,队伍抵达阴森森的龙井潭。潭不大,三角型,莫约方圆五十米,沙滩边沿潭水清澈,潭心幽深碧绿。潭两边是万丈悬崖,右边悬崖下半部是如刀切般平整的雪白岩石,左边悬崖呈罩状罩住了龙井潭上空的一半面积。
按照要求,我们很快将旗子插在沙滩上,小孩这也就算完成了任务。伴随着紧密的锣鼓声,二十个手执木棍的壮汉在沙滩上一字排开。队长一声吆喝,十个壮汉走进潭中停了下来,齐刷刷地挥动木棒砸向潭水,整个潭面溅起雪白的浪花。就这样击打水面的一盏茶时间后,队长又一声吆喝,沙滩上等待的十个壮汉也走向潭水替下潭中原有的一拨人,反复刚才的击打水面。而站在沙滩上的方老爹爹,依然敲着铜锣喊着佛号
    这里忙着求雨,有人却忙着取水活动。据说龙井潭左边悬崖一千米处有一股泉水,求雨活动必须取到那里一碗泉水回家,放到谷场祭祀桌的龙王牌位下方能生效。贵生姐夫肩负取水重担,他腰上捆着很多圈的绳子,然后背着取水用的一截竹筒,手抓枝条猿猴般攀上悬崖。我们抬头望着上面的黑影一蹦一蹦的,不由心惊肉跳。大约半小时后,一根绳子悬在悬崖上,贵生姐夫像个小猴子似地顺着绳子溜了下来。看到他一脸的喜色,自然取水顺利成功了。
   龙井潭里,就这样击打水面求雨一个多小时候后,太阳斜斜地洒进来一缕阳光。突然,有人一声惊呼,出来了,龙王出来
了!大伙儿定睛一看,右边雪白的岩石上映着刺眼的花花绿绿的彩虹!水中的人立即退回了沙滩,所有的人跪在沙滩上磕头。
在队长的吆喝下,求雨队伍原路返回。喊佛的依然喊佛,乐器队伍仍然敲锣打鼓,而我们这帮小孩空着手,兴奋地夹在队伍中间。
   回到打谷场的祭祀桌前,队长将竹筒的水装进碗里,摆在龙王菩萨的牌位前。然后,所有的男人又进行了一次三叩首。拜祭完后,拆下祭祀的食物,搬走了一张桌子,留下一张桌子和桌子上的牌位、一碗水。大人们说,不下雨不收回这张桌子和桌子上的东西。
   总算忙完了求雨活动,回到家已经是十二点半了。吃饭的时候,我一肚子疑问,为什么岩石有彩虹呢?彩虹是龙吗?父亲是个教师,当然不信,他说是光合作用。父亲看我很狐疑,说我做一个实验给你看。父亲舀了一碗水,在碗里放了一块镜子,我们到了屋子外,父亲将碗放在阳光下,一道彩虹挂在了屋子的外墙上。
   下午三四点的时候,晴了一个多月的天空布满了乌云,随之下起了瓢泼的大雨。龙王菩萨显灵了,爷爷笑着说。我又惊又疑,于是八十九岁的爷爷讲了他以前很多次求雨经历,神乎其神。爷爷摸着我的头,又说:天干旱了那么久,总会下雨的。将龙王牌位放在桌子上,其实就是图个安宁,因为雨总会下的。
     “求雨活动早已在家乡湮灭了身影,但直到今天我每每想到爷爷的话,心里油然腾出无比的敬仰之心,对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老农民的智慧满怀敬仰之心。求雨,他们求的不是雨,求的是大灾之时的安宁。因为雨,总会下的。
  
叫吓:母亲最动听的歌谣
    点亮一盏煤油灯,屋里的光线随着燃烧的灯芯一闪一闪的,忽明忽暗。山里人一般晚上八九就安睡了,所以山村的夜是极其的幽静,往往一阵狗吠,会把黑夜撕得稀烂。可就在这入睡的时候,我会经常听到村庄的某个女人由远及近的尖叫声——
    “小宝喂,莫怕喂,跟妈妈家来喂,晚上跟妈妈困觉喂…….小宝喂,在哪里吓着了也莫怕喂,跟妈妈家来喂……….”
   听到这秫人的声音,我的全身泛起鸡皮疙瘩,汗毛都不由自主地立了起来。母亲看到我这种表情,每次都说,哪个伢吓着了,他妈妈晚上又叫吓了
     土话叫吓,读音是奥黑,是招魂之意。在当时医疗水平不发达的年代,认为小孩子生病发热,是在外面玩耍受到惊吓,许是三魂丢了两魂半,那么作为母亲要想使受到惊吓的孩子早日康复,必须入睡前到村口将孩子的召唤回家。这种风俗以前在潜山很多地方都盛行,并且记载于《潜山县志》,我估计这风俗的流传时间应该是很久远。当然,这种风俗彻底湮灭在医疗知识普遍提高的今天。
    那年秀珍表娘的三女儿着了,睡在床上三天高烧不退,连医生都束手无策。秀珍表娘心里想,这孩子玩性太大,肯定在远处丢了,看来普通的叫吓是不行。心里有了谱,她就找到九十多岁的二奶奶打听,这位裹着小脚的二奶奶果然是百科全书,传授了远处丢魂叫吓方法。当天晚上,秀珍表娘走到村口,将三闺女的小棉袄放在扫地的大条把上,手握条把的柄顺路往回拖,边拖边叫吓”………据说叫吓了三个晚上,小三子康复了。
   六七岁时,我也被母亲招过。记得那是和德和、春发一起到南湾山上拾捡枯黄的松树针,三个人拿的小竹框装满了松树针,便往回走。三个人兴高采烈的一路说笑,路过山脚下一户人家时,冷不丁一只大黑狗窜出来冲着我们狂吠,德和拔腿就跑,我和春发也是跟在后面飞奔,要命的是这只大黑狗看着我们逃跑也冲下来紧追不舍。小孩子是跑不过狗的,那只狗被正财表叔拦住了。我回到家里,惊魂未定,也不知道换下湿透的衣服。许是一热一冷,感冒了,到了傍晚头疼不已。母亲一看我面红耳赤发高烧,问了我一些缘由,说这孩子被狗吓着了,晚上妈妈把你叫吓,叫吓之后头就不疼了。母亲在叫吓之前,用艾叶泡了热水给我泡脚,当我泡脚时泡得浑身冒汗时,母亲又将我抱上床,用厚厚的被子将我盖得严严实实,妈妈说:在被窝里再出一次汗就好了。母亲完成这些后,打了一盏纸灯笼跑到南湾的路口开始叫吓,一路回走一路叫吓,就这样回到我的窗前,母亲还在喊:
     “得瑞喂莫怕喂,跟妈妈到家了喂,莫怕喂………”
   当年的母亲,那些目不识丁的妈妈,就这样用代代传承的很科学方法医治孩子的头疼发热,用特殊的方法将孩子的魂魄召回自己的身边。
   这些年,我一直在外地奔波,我想母亲在梦里肯定一次次地召唤着我的魂魄,否则我怎会对家乡的一草一木如此的牵肠挂肚呢?
   “叫吓风俗,也许今天有很多人认为是迷信,可是我觉得那是母亲最动听的歌谣。因为那是母亲对生病子女心理安慰的智慧方法,是母亲在医疗不发达的特殊年代唯一对生病子女的救赎方法。

评分

4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3-6-14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又见三月传奇老师佳作,你在他乡还好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天阔 发表于 2013-6-14 11:35
又见三月传奇老师佳作,你在他乡还好吗?

谢谢斑竹的一直深切关心,俺在他乡安好,也祝您天天开心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4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佳作,欣赏了,{: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4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插秧、求雨、叫吓,构成了一副活生生的山居图。现在的孩子,完成小学后,就有可能走出山村,到县城以上读中学,有的在婴儿时期就随打工的父母在城里长大,对农村的记忆是模糊的,甚至没有印象。三四十岁以上的人,不论现在做什么,只要从大山里走出的,大抵都有农耕生活的亲历。三月传奇的三篇记事散文,生动地再现了山区农村的生产生活场景,勾起了我们这些过来人对青涩童年的回忆。失去的往往是美好的,就拿插秧来说,现在已经不受重视了,那种比技术、比速度、比收成的传统农耕方式,虽然受比较效益的影响(如外出打工一个月胜于在家务农一整年)而越来越谈出人们的视野。然而,现代人收入高了,生活条件好了,却情不自禁地怀念起孩提时代的乡村图景,觉得那时虽然穷,但很有乐趣,很有幸福感。楼主的散文,把我们带入了那样一种充满和谐、安宁的时代,从而舒缓当今充满竞争、充满排挤而形成的高节奏的生活压力,十分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4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趣的童年往事。
儿时的记忆总是五彩缤纷的。问好传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5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家乡民俗作品,值得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6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岁月流金,楼主捡拾着这一粒粒珍珠,于己于人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7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年没有动过笔了,也很少上网,再次饱福,果真感触颇多!
看来经常过来逛逛还是很有收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20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构思新巧,文思旖旎。细腻的笔触,抒情的句子,把文章刻画的饱满、深切,行文和思路如云流水,手法温婉娴熟,遣词质朴流畅,字里行间洋溢着真情实感。问好三月传奇,祝写作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潜山论坛 ( 皖ICP备19002730号-1 )
法律顾问 涂有根 网站举报电话 0556-8281111 网站举报邮箱 124200840@qq.com

GMT+8, 2024-5-4 00:12 , Processed in 0.083264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