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论坛,潜山网,天柱山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880|回复: 3

大学毕业前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3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即可查看完整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潜山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大学毕业前后
1963年秋,进入大学四年级,我们都忙于实习、毕业设计,也还有两门新课,虽然时间有些紧张,但思想压力并不大,不像现在的学生,要花很多时间找工作,那时毕业生都由国家包分配,不用自己操心。毕业分配的去向也同样是每个人关注的,政治条件是第一位,其次是学习成绩。
五十年代中期,国家开始国防三线建设,西南是大三线,六十年代初在安徽的大别山区、皖南山区开始建设小三线,办起了很多军工厂,属保密单位,需要大批人才,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紧缺,因此这些单位当时是理工科毕业生的去向之一。物理系毕业生分配去向在当时总的说来还是很好,除了三线厂以外,还有科研单位、供电、邮电、国营工厂、重点中学,大中专学校也需要补充少量教师,当时研究生招的人数很少,一般教授也不具备带研究生的资格,即使是导师的教授,也只能带1-2名研究生,不像现在那么多、那么滥,因此考研的人很少,能读研究生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四年级下学期的四月中旬,学校通知,毕业生除了当年学业考试外,还要进行毕业考试,科目为公共必修课、基础理论课、专业课各一门,物理系考政治经济学、普通物理学、量子力学,同学们都很紧张,因为复习时间只有三周,且前两门课是在一、二年级修完,复习起来很花时间。而量子力学属近代物理学,理论深奥,要熟记许多公式,即使开卷考试,也很难取得好成绩。据老师透露,毕业考试成绩是工作分配的重要依据之一,如留校当助教、到科研部门都挑选成绩最好的学生,当然政治条件是前提。同学们都投入到紧张的复习迎考,我也下定决心:“苦战三周,争取全优”。五月中旬,考试成绩揭晓,我如愿以偿,三门功课都取得优秀成绩,尤其是量子力学考出最高分数。说到量子力学这门课,我再赘述几句,量子力学 (Quantum Mechanics)是研究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原子、分子、凝聚态物质,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结构、性质的基础理论,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量子力学不仅是近代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而且在化学等有关学科和许多近代技术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五十年代,大学物理学科课堂教学主要还是沿用(前)苏联的教材,毋庸质疑,苏联的基础科学理论研究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直到如今,俄罗斯的基础科学研究仍处世界前列,而在当下,我国如理论物理一类的学科已成为冷门专业。进入六十年代,大学逐渐选用国内教授、学者编著的教材为课本,苏联教材仅作为指定参考书,我们学的量子力学课本是复旦大学周世勋教授编写的,授课老师是上海人,也曾是周先生的学生,功底很深,才思敏捷,把这门枯燥的理论课讲得出神入化,但他还是个有十多年教龄的老讲师,那时从讲师到副教授的台阶很难上。对这门课我很感兴趣,学起来很投入,也妄想报考这个方向的研究生,但因种种原因,只好作罢。直到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放宽研究生报考年龄,我有机会乘上最后一班车,但当时担任工厂技术科长,正忙于开发新产品,无时间复习功课,只好留下终身的遗憾,好在我的小女儿从安徽大学毕业后考入南京大学读研究生,直到博士毕业,也算圆了我的梦。
这年六月上旬,我们的学业已结束,等待毕业分配,据说分配方案已经制定,就差开会宣布了。有天突然接到通知,召开毕业生大会,会上校领导宣布,这届毕业生不分配到具体单位,交到省人事厅,绝大部分赴农村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962年9月24日,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召开,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号召。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再次提出阶级斗争以后,毛泽东从“反修防修”的战略出发,决定在全国城乡发动一场普遍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3年2月中央工作会议之后,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各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试点工作。主要是在农村开展清账目、清仓库、清财务、清工分的“小四清”;在城市开展反对贪污浪费、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分散主义、反对官僚主义的“五反”运动。为了指导各地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试点工作的开展,中共中央于1963年5月和9月先后下发了《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前十条)和《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即后十条),作为指导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纲领性文件。“前十条”认为:“当前中国社会中出现了严重的尖锐的阶级斗争情况”,农村中的社教运动和城市中的“五反”运动,“都是打击和粉碎资本主义势力猖獗进攻的社会主义革命斗争”(《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并要求各地训练干部,进行试点,为大规模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做准备。“后十条”在肯定“前十条”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运动要“以阶级斗争为纲”,大搞群众运动,要团结95%以上的农民群众,依靠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分别派出工作队,在试点的基础上,在部分县、社展开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我们这届毕业生正恰逢其时,除了家庭出身不好且表现又不好或犯有严重错误的学生外,绝大部分都奔赴农村,参加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以后演变成的“四清”运动。其时安徽省的运动尚未全面展开,省委分别在淮北、皖中、皖南的重点县进行试点。我们班共33人,分为两部分,家在合肥以北的11人到淮北,合肥及以南的22人分到安庆地区。再说我们班33人中仅有一个女生,正与班上一位男同学热恋,那时不像现在,即使很正当的恋爱,也很隐蔽。为了避免影响,领导将本该都分到皖南的两人,男的分在皖南,女同学家住合肥,却分到了淮北,据说是为了让她接受艰苦环境的锻炼。这位女同学天资聪明,16岁考入大学,改革开放以后,如鱼得水,当上大学副校长、某省辖市副市长,在我们全班同学中也算是佼佼者。当时的安庆地区辖13个县(包括现在安庆市的8个县市、池州市所辖县区、铜陵市,不含安庆市区),青阳县是社教运动试点县。省委成立青阳县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是安徽省张副省长,副组长是从中央下来的钱俊瑞。他们一个化名叫张文,一个叫赵德,还有时任安庆地区的地委书记许少林(以后调到江西)化名为苏林。各县成立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工作队(“四清”工作队),规格很高,队长都是地厅级干部。省人事厅将1964届大学毕业生分到各县,由各县县委组织部代管。我们22个同学分到桐城县,住在县委党校,县委组织部派了一名指导员,姓王,五十岁上下,是部队新近转业的干部,说话慢条斯理,为人和善,并且很实事求是,集训时,和我们“同吃、同住、同学习”,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是他没有去青阳,听说是分配到一个国营工厂当书记。1964年9月1日,我们在安庆集中培训,主要学习《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等文件,期间,钱俊瑞同志专门为刚毕业的学生作了一场动员报告,名为“青年知识分子要投入到火热的斗争中去锻炼”。他富有学者风范,一个多小时的报告,没有用讲稿,既引经据点,又结合他早年参加社会调查的实践,报告内容丰富,很有吸引力,1000多人的会场鸦雀无声,这场高水平的报告,对我们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来说,真是受益匪浅。以后我们才知道钱俊瑞是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家,也是一位作家,历任教育部、文化部党组书记、副部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对外经济贸易中心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委员等。1964年初下放到安徽,担任安庆地委副书记。
经过一个月的培训,1964年9月底,安庆地区社教工作队开赴青阳。当天上午9时,几十辆大客车、大卡车,前后也有几部小轿车,都集中到长江渡口等待过江,那时没有大桥,过江全靠轮渡,11时左右车队从南岸渡口出发,虽说安庆到青阳只有100公里,但当时的公路等级低、路面窄,又有一半是山路,直到下午3点钟才到达青阳县城。车队浩浩荡荡经过城郊,甚有大军压境之势,公路两旁集聚很多老百姓观看。青阳是个小县,当时不足15万人,山区、丘陵面积占三分之二以上。先遣队的工作做得很细,按预定方案,全体工作队员很快分配到了大队。按照“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战略,这时青阳社教运动仍只在几个重点公社开展。我分在城关公社某大队的第四生产队,有五位同志,成立工作组,组长是桐城县的一个区长,姓杨,三十七八岁,是老农村基层干部,个头不高,但很干练,属于比较实事求是的人。他常说:“我家里穷,书念得少,但我喜欢念书的人,小伢(小儿子)今年上初中,希望和你们一样,将来也上大学。”年龄最大的是老王,五十岁,是北京协和医院工作人员,本来下放在桐城县劳动锻炼,后来转到社教工作队,和他同时来青阳的有二十多人,其中有几个还是知名专家,分在五队的一位肝胆方面的教授,为当地不少患者解除病痛,深受老百姓崇敬。我和另外两个工作队员都是二十来岁的年青人。
安庆地区社教工作队进驻青阳后,县里设工作团,领导都是省部级干部;公社设工作分团,领导是地厅级干部;大队设工作队部,队长是县处级干部;生产队是工作组。我们在最基层,由大队工作队部管理,学习文件、汇报工作都在大队部。这个大队工作队队部有十多人,原来的大队干部全靠边站,所有工作包括财务都由工作队包揽,由于人地生疏、业务不熟悉,致使农村日常工作处于半瘫痪状态,工作队也很被动,直到临近年关,才草草结合几个大队干部,大队日常工作才逐步恢复。我还记得大队工作队队长姓赵,四十刚出头,是南下老干部,河北人,时任邻县的县委书记,他形态清瘦,面容呈明显的病态,当时工作队的纪律很严,强调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 ,“鸡鱼肉蛋,坚决不干”,不允许有任何特殊化,医生说“赵队长营养不良”,为此,队部打报告到分团,经批准后才允许每天加两个鸡蛋,一个星期吃两次肉,元旦前夕,赵队长终因身体不支调离。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偶然得知这位赵书记在某省辖市任政协副主席,如果他还健在,也该有近九十岁的高龄。
1964年秋,全国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也进入高潮 。这一阶段社教的特点,是开展“夺权斗争”,把斗争矛头指向农村基层干部。中央认为全国基层有1/3的领导权不在我们手里,提出要放手发动群众,彻底革命,追查“四不清”干部上面的根子,夺回领导权。9月中共中央修正了“后十条”,改变了原来依靠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的规定,把放手发动群众放到了第一位,强调首先要解决基层干部中的问题,并规定整个运动都由工作队领导。1964年冬,全国抽调上百万干部组成工作队,投入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秘密的工作方式,在少数人中扎根串连,工作队完全撇开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开展过火的斗争,伤害了一大批好的和比较好的基层干部,严重地混淆了敌我界限。城市工矿企业也开展夺权斗争,造成了许多错案。我们进驻阵地后,开始“访贫问苦、扎根串联”。这个队紧靠县城,30多户,200余人,分5个自然村落,傍矮山依溪水而居,祖居本地人少,多是战乱时期从外地来此避难而定居的,队长姓章,四十多岁,是个老实憨厚的农民,对工作队的到来没有什么顾虑。本队有几个读书人,但不是成分高,就是历史不清或社会关系复杂,会计只得从外面找,会计姓王,三十多岁,也只读过一年初中,他家住在县城里,距生产队2华里,办事很认真,对工作队的工作也很配合。我们生产队工作组下去的第三天,也全面接替了队长、会计的工作,开始重点是“清工分、清账目、清财物、清仓库”(小四清),我们几个人都没有学过会计,好在培训时突击学了些财会基本知识,也学了珠算,这时还真用得上,由于生产队不大,又有队长、会计的配合,生产队的清理工作很快结束,也有些不清的问题,但很容易查清和纠正。当时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三天一汇报,五天一总结,清出的问题越大、越多就越有成绩,如某队的会计有重大经济问题,某队查出暗藏的敌特分子,大队妇女主任因爱打扮、性格外向及一些小事,被清出来要批斗,她不堪忍受而自杀。青阳全县上下,人人自危。好在我们工作组杨组长,有过政治运动的经历,又很实事求是,每次汇报、检查,他都能沉着应对,直到春节前告一段落,这个生产队的干部、群众没有受到伤害,当然这个范围在全县是小之又小。
为了研究前段社教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1964年底至1965年1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了全国工作会议。会议在毛泽东的主持下讨论制定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即二十三条),要求对待干部一分为二,绝大部分基础干部是好的和比较好的,要尽快把他们解放出来。社教工作要实行群众、干部、工作队“三结合”;工作方法上要求走群众路线,不要搞神秘化,反对“人海战术”、繁琐哲学;把搞好生产等作为衡量社教进行得好坏的标准。“二十三条”的下达,解放了一大批基层干部,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打击面过宽的偏向,稳定了农村的形势。但是,“二十三条”将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正式定为“四清”(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突出强调社教运动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把斗争矛头引向党的上层。1965年1月26日,中共安徽省委二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在合肥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当前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工农业生产等工作的部署意见》,要求按中共中央《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简称“二十三条”)办事,把“四清”运动进行到底,对运动中某些“左”的偏向作了纠正,提出“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春节后,我们回到青阳,根据上级部署,“四清”工作全面铺开,生产队工作组只留下我和老王,其他同志都分配到新区,这时“四清”工作主要在上层,生产队“四清”工作已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除了开会、组织群众学习外,更多的是参加劳动。当时是农闲,为了增加生产队集体收入,章队长带领一帮劳力到山里砍柴,我们也参加,但他不让我们去,因为要爬山,很累。青阳县虽然是山区,但县城及周边是盆地,多是平畈、岗地、矮山,甚至还有一个天然湖,水面数千亩。这里去砍柴,先沿公路向北走3里路,再折向西面高山,经过十多里路的跋涉,来到一处阳牌山坳,有一片很大的杂树林,尚无人管理,我们砍下树条、灌木,用藤捆扎,每人都带有专用的尖担(当地叫葱蒿,挑柴用的长棍,竹木制成,两端用铁包裹成锥尖,可插入柴束内),一挑两捆,最棒的劳力能挑一百五、六十斤,一般劳力挑一百二、三十斤,为了省力和便于停歇,砍柴的人都有带上打杵(用硬木做成的长杆,呈不规则圆锥形),累了,就用打杵从担柴的另一肩膀插入,将尖担挑起,柴捆一头着地,另一头翘起,两脚叉开,就可以休息片刻。中午(实际是下午1-2时)时分,砍柴的人都还在下山的路上,饿了,就找块有泉水的平地停下来,嚼着带来的钣锅粑、杂粮粑或其他干粮,就近用竹筒舀点泉水喝,就算中餐了。这里人家基本上也是一日三餐,但不同的是,以早餐为主,米饭或杂粮饭,必须是干的,一般先是上山干活的劳动力吃饱,并将锅粑、玉米粑用小布袋装着带上山,妇女、老人、小孩后吃。晚餐,一般很简单,多是稀饭、玉米糊等,很少能吃上白米饭。生产队砍柴持续了近一个月时间,劳动力安排轮流休息,我们只参加了五、六次,真正体验到农民劳动的艰辛,终生难忘。
农历二月尾,田间、地里、山上的农活开始多起来,社员们也开始忙碌起来。我和老王除了开会,也经常参加生产队里田间、地里的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我们和社员关系很融洽,相处时间长了,他们也喜欢找我们拉家常,家长里短、喜怒哀乐,我们都尽心倾听,但除了为两个特别困难户争取到一点补助外,没有为他们解决什么问题。“五一”节后,老王接到通知,结束了两年多的农村劳动和社教运动的锻炼,回到北京的工作单位。老王中等个头,体态稍胖,方面大耳,他家祖居北京郊区,好像是旗人的后代,关于这方面的情况他很少谈及,他说话语速较慢,但很好听,就像现在影视剧里的那种“老北京”韵味。老王写得一手好字,平时寡言少语,很低调,不张扬。相处几个月,才了解他的一些情况,他高中毕业后进入协和医院,通过函授学习取得中文专业大专文凭,在医务部做行政工作,他不是党员。分别后,我们还经常通信,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我们友情的珍重,对当时农民生活疾苦的关切。他的内心世界其实也很丰富,只是很少表露。老王等一批人撤走后,大队工作队员只剩下十一、二人,这个大队共有十七个生产队,经过调整,实行分片驻点,我和老汪包的片有三个生产队,老汪是桐城县的一个公社干部,三十多岁,富有农村基层工作经验。五月份以后,主要是建立和巩固农村基层组织,对前期工作进行整改、总结,同时支持发展农业生产,六月底,全部工作已基本结束,
青阳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皖南山区东北部,南依黄山,北枕长江,九华山脉绵亘中南部。面积1204平方公里,当时辖14个公社,人口只有15万,其中绝大多数为农业人口。县境地势南高北低,南部群峰峭拔,中部丘陵绵延,北部以平原、圩区为主,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境内的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地藏王菩萨的道场。九华山位于青阳县城西南20公里处,距长江南岸贵池市约60公里。方圆120平方公里,主峰十王峰1342米,为黄山支脉。九华山共有99座山峰,以天台、十王、莲华、天柱等9峰最雄伟,群山众壑、溪流飞瀑、怪石古洞、苍松翠竹、奇丽清幽,相映成趣。名胜古迹,错落其间。九华山古刹林立,香烟缭绕,是善男信女朝拜的圣地;九华山风光旖旎,气候宜人,是旅游避暑的胜境。我们久慕九华山的胜名,由于工作队的纪律约束,虽近在咫尺,但一直没有机会上山游览。六月下旬,“四清”工作接近尾声,纪律松了,对我们这批年青人来说,可以自由活动了。六月底的一个睛日,我们六个同学结伴上山,先从县城乘车到五溪小镇,再步行十多里山路至九华街。这里海拔600多米,是九华山的中心,主要寺庙也集中在这里,因此有“莲花佛国”之称。这里实际上是一个山镇,除了庙宇外,还有学校、旅店、商店、农舍,当时稀有游人,古朴雅静,好一个“世外桃源”。当晚在“九华旅社”住宿,次日早起,用过餐,即上山游览名胜。九华街上的化城寺,是九华山历史最悠久的晋代古寺,也是九华山的主寺,寺的建筑依山势布局,反映了高超的建筑设计艺术。从九华街往东走不远,有一建在悬崖上的殿堂,就是著名的“百岁宫”,其匾额上书有“钦赐百岁宫,护国万年寺”十个金字。据说,在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叫无瑕的和尚,26岁来到九华山,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里苦修了100年。死后3年,人们才在洞中发现他的肉身。山上和尚认为他是活佛转世,遂将尸体装金供奉。明崇祯皇帝知道后封他为“应身菩萨”。于是供奉他的小庙香火日旺,寺庙扩展,成为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游人可以在寺里的肉身殿看到这具头戴僧帽,身披红色袈裟,端坐莲台之上的无瑕和尚的装金肉身。走进这莲花佛国的山门,极目所望,发现这里所有的寺院与普通的皖南民居几乎没有什么分别。寺院、尼庵与民居好像只有用颜色才能区分。在这里的寺院中也总能找到黛瓦、天井、马头墙,木雕这些鲜明的徽派建筑特点。九华山的建筑,是典型的徽派建筑。这里有一种窗户叫做槛窗,一般的大型建筑上面,或家庭建筑上面都有这种槛窗。寺庙也结合了徽派。为了采光的需要,寺庙窗户比较大,有玻璃。还有一种窗户,这个叫裙板、腰板。上面是采光用的槛窗,再一个典型的特征是天井,在徽派建筑中叫做泗水归明堂,一、二、三、四就是四个屋檐落下的水仍然归到明堂里,天井的作用是通气、采光肥水不流到外面去,仍然留在自己的家里,所以虽然是寺庙,但也把儒家的思想和徽派建筑融会在一起。九华山的建筑,除了粉墙、青瓦之外,还有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墙体高大的马头墙。在邻家房屋失火时能够阻挡外面的火势,保护自家的安全,因此也叫封火墙。九华胜景在天台。天台峰是九华山的主峰,海拔1300多米。有“不登天台,等于没来”的说法。从九华街上天台,约15里山路,沿路经过很多风景点。我们当时还很年青,充满青春活力,当有个同学一声高喊:“一、二、三,开始!”,六个人俯身脚蹬石阶,拾级而上,到达天台正顶,气势恢宏的天台寺突兀眼前。天台寺,又名“地藏寺”、“地藏禅林”,位于天台正顶上,是全国重点寺院。寺始建于宋,后废,明洪武时重建,遂为丛林。咸丰年间寺毁于兵火。光绪十六年(1890)重建。大殿为3层宫殿建筑,上层为九佛殿,中为地藏殿,下为地下室,卷拱石洞山门依旧。重建后的天台寺耸立山巅,气宇轩昂,寺与周边峰、石、洞融为一体,为九华山高山玄寺的代表,道场规模十分了得。登上天台,使你胸襟开阔,疲劳顿消。四周群山匍伏,远望九华街,只有蒲扇大小。极目远眺,天地浑然一体,长江如练隐隐可见。清冽的山风送来阵阵松涛、使人陶醉。周围的岩石,奇形怪状,多呈黝黑色。天台寺两边的摩崖石刻更添游人兴趣,这些石刻主要有:“一览众山小”、“中天世界”“非人间”等,尤以“高哉九华与天接,我来目爽心胸扩”隶书,直抒胸臆,惹人留连。在天台上看日出,据说其瑰丽景色不亚于在泰山日观峰看日出。因此“天台晓日”被列为“九华十景”之一。(以上文字有一部分复制于网上资料)
我们的时间很紧,也无心观日出和游览其他景点,游过天台后,匆匆下山,循原路返回,回到各自的驻地。
七月上旬,除留下少数人完成遗留工作外,社教工作队撤离青阳县,青阳县的这场轰轰烈烈的“四清”运动也结束了。1964届毕业生仍未分配到工作岗位,我们班22个人随桐城县工作队回到桐城,住在桐城县委党校,县委组织部又派了一名组织员当我们的指导员,组织我们进行政治学习,参加县里的一些活动。这时池州地区又从安庆地区析出,安庆地区下辖桐城、怀宁、枞阳、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岳西等八个县,不含安庆市区。桐城是当时“四清”运动的重点县。我们八月中旬到安庆地委委党校集中学习培训。9月,以陈作霖为团长、钱俊瑞参与领导的安庆地委“四清”工作团进驻桐城,下设桐城县9 个区(下辖60个公社)及城关镇等10 个分团,共抽调4000多人组成工作队在桐城县全面开展四清运动,其中也包括1965届的高校毕业生。9月中旬,工作队员分赴各自岗位。我被分配在双港区某某公社某某大队。桐城是个大县,当时就有80多万人口,县、区、公社、大队、生产队五级。双港区设四清工作分团团部,公社设四清工作队队部,这个大队比较大,有十二个生产队,工作组只有七个人,组长是桐城县直单位的一个干部,但工作不久就调走了。以后的组长姓胡,是安庆地直单位的一名干部,山东人,转业军人,当年四十岁,文化水平不高,但办事认真,也很体谅老百姓的疾苦。七个人分片驻点。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查摸底,这个大队的干部都没有什么问题,大队书记很年青,还不到三十岁,是开展面上社教才选拔上来的苗子,大队长五十多岁,是个老实憨厚的农民。桐城历史悠久,文风昌盛,为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但从当时的政治角度来看,社会成份复杂,地、富、反、坏、右五类分子多,有港台、海外关系的家庭多,这里读书的人也很多,不少家庭都有子女在外上大学或在外面工作,生产队里的高中生也不少,这在当时其他地方是无法相比的。这里另外一个特点是公社、大队都有集体企业,这个大队就有毛笔厂、油石厂、农场,并且规模还不小,有专职推销员,产品畅销省内外,“四清”期间也并未停产。但对企业的经济进行了认真的清理,对少数挪用公款、侵占公物的人进行了清理、退赔,生产、经营情况良好。后来听说,毛笔厂等企业在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也停产了。当时四清运动依靠贫下中农、依靠基层组织,做到运动、生产两不误,开始主要是调查摸底、宣传发动,建立贫下中农协会,并着手进行阶级队伍清理。春节后不久,全县工作队力量布局调整,大队留下老胡和我,这时已到春耕大生产的季节了,除了开会和继续原来的一些工作外,主要精力还是放在支持生产上。渐渐地,我们感觉到上层对运动放松了,工作团的领导也变动了,政治气候很不正常。
时至1966年5月,“5.16”通知下达,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一切都改变了。六月上旬,既没有工作总结,也没有开会布置,我们就草草从工作阵地撤出,大队干部还是很热情,很客气地欢送我们,要我们常来做客。老胡回到安庆,我和同学们依然回到桐城县委党校,无事可做。1966 年5 月底,县委贯彻中共中央“五·一六”通知,组织干部、教师批判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和邓拓、吴晗、廖沫沙“三家村”。7 月,县委设立文化大革命办公室,向桐城中学派出工作组,并将全县中、小学教员1000余人集中到县城,揭批教师中的“牛鬼蛇神”。8 月,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公布,县组织部分中、小学校教师和红卫兵代表去北京接受毛泽东主席检阅。同时,“红卫兵”运动兴起,开始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和进行“革命大串联”。全县各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纷纷成立造反组织,揭批本部门(单位)的“牛鬼蛇神”。我们同学当中有人提出成立组织,也有人写大字报,揭发某几个同学在学校搞小团体,等等,但毕竟我们没有具体单位,县里派的指导员也不再联系了,我们处在游离状态,个别人的“激情”也无果而终,还有几个同学不辞而别,回到老家当“逍遥派”去了。这年桐城久旱无雨,自六月中旬起,到八月上旬未下过一次透雨,田地干涸,禾苗枯萎,当时各级干部虽然大多受到批斗、冲击,但很多人顾全大局,组织抗旱。县里成立抗旱指挥部,组织各单位干部下乡,开展抗旱保收工作,八月中旬,我们十几个同学也分别下到大沙河沿岸的一些生产队。这几年,我们真切地体验到农民的疾苦,他们一年到头风里雨里辛苦劳作,还得不到温饱。如此大旱之年,他们食不果腹,还要拼命与老天抗争。大沙河发源于大别山区,悠悠长长,弯弯曲曲,她的水如奶汁,养育着沿岸的生灵。如此久旱,大沙河并未彻底干涸,有些区段,看似断流,但用锹掀去表层的河沙,下面就渗出清洌的水体。几十里长的河床,拉开了抗旱的战场,我们也和社员一起,开渠、砌坝,学会脚踏水车(木制龙骨水车,两人并排双手扶木架,用脚踏木辊带动龙骨)戽水,夜深人静,脚下水车有节奏地旋转着,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犹如一支支古老的歌谣,虽然很累,但无困意。直到九月中旬,一场连绵秋雨,使这片久旱的土地如获甘露,踏踏实实地滋润了一遍,我们也结束了抗旱任务,回到县城。这时大部分同学都回家去了。那时我们的工资都在桐城县里领,12月中旬,同学们都回来了,有人说,在合肥成立了“六四六五兵团”组织,是由64届、65届毕业生发起的,提议去省里参加活动。这样我们在中旬到了合肥,那时红卫兵还在串联,吃、住都不花钱,我们也住在接待站,白天到各学校、机关看大字报,晚上看一些造反派印发的简报和材料,或者闲聊,也没有参加兵团实质性的活动。1967 年元旦过后,又有人提议到北京串联,但这时外出串联,已非易事了,必须经过省里批准,好在有位合肥同学很有办法,找到当时还在问政的张副省长,这位领导经过运动的折腾,已身心疲惫,但非常和蔼可亲,看了报告,问明情况,立即在报告上签了“同意”,并由办事人员开了公函。下旬,我们七个同学结伴赴北京,有了省里的公函,火车、宾馆、学校、机关,一路畅通无阻,当然交通是非常拥挤的,去北京的火车,已经不是人挤人,而可以说是人堆人,走道上、厕所里、车厢连接处挤满了人,就连货架上、座位下也躺着人。到了北京,接待站将我们安排在国务院左家庄招待所,条件很好,住宿、吃饭免费,早上外出,还发给馒头、大饼等食品。我们白天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看大字报,晚上无事。接下来,我们游览了天安门、白海、颐和园、长城,虽然当时在动乱之中,但对我们这几个年青人来说,既未成家,也尚未立业,了无牵挂,自由自在,尽情游玩,有机会来北京,是很兴奋的。在北京待了半个月,临近春节,同学们都回家过年。这时,在上海“一月风暴”影响下,县内各单位造反派开始夺权。各级党政机关和公、检、法部门先后瘫痪。二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人民解放军坚决支持革命左派广大群众的决定》,县人民武装部开始执行“三支两军”(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任务,同时筹建桐城县造反派抓革命、促生产临时指挥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某部两度派出官兵19 人来桐城县“支左”。3 月,受安庆“3·15”夺权斗争影响,桐城中学造反派因对大联合筹备处的不同态度形成“红派”与“新派”两大派(亦称“好派”与“屁派”),其他各造反派也随之分化为两派,派性斗争逐步升级。我们的工作单位仍无着落,心情很烦躁,只有回家等待。
四月中旬,有了省里对64、65届毕业生的分配消息,过了几天,我们看到了文件,对分配去向也讲得很详细,物理学专业毕业生除了分到学校、工厂、科研部门外,还有物资、计量等部门,填表时我选择了工厂,地区不限,当时选择到工厂的同学很多,因为工厂主要是生产,可以少介入政治。一直等到七月上旬,有天,县生产指挥部政工组的同志,召集我们开会,宣布分配结果,我如愿分到一家地方国营机械厂,同在桐城县的同学中,1人已提前分到大学,4人分到小三线军工厂,2人分到矿山(时为保密单位),3人分到国家大型工厂,3人分到地方国营工厂,其余几名同学都分到了中学当教师,当然后来各人的工作都有变化,有3位同学被选拔到高校任教,有2人当了厅(市)级领导,我也于八十年代初调出工厂,进政府机关工作,直到退休。                                                                                                                  
                                                                                                                           2011年2月25日于南京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3-6-3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十年代的大学生,了不起,赞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4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内含丰富。问候楼主,祝写作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4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带我们回忆了一下60年代,{:soso_e18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潜山论坛 ( 皖ICP备19002730号-1 )
法律顾问 涂有根 网站举报电话 0556-8281111 网站举报邮箱 124200840@qq.com

GMT+8, 2024-5-17 03:09 , Processed in 0.078339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