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即可查看完整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潜山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安徽文明网讯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战略之举。 连日来,记者深入天柱山脚下安徽皖南山区潜山市塔畈乡调查发现,风光旖旎的美丽村落因地制宜,村民变身志愿者,文明实践主体群众化;破旧老宅变成“百姓新家”,文明实践场所实用化;志愿服务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文明实践实效最大化。“黄梅之乡”处处绽放着新风采新魅力,锻铸乡村精神文明新风尚。 “百姓大食堂”让村民得面子保里子 绕着盘山公路弯弯曲曲,记者来到了潜山市塔畈乡。这里满目金黄,晚稻飘香,五彩缤纷、丰收繁忙的秋天景象一览无余。 塔畈乡冯冲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森林覆盖率达98%,是个天然“氧吧”。在冯冲村,无论是道路旁、庭院里、小溪边、围墙上,处处点缀着美丽的花丛。冯冲这一带,更是浓缩了天柱山脚下的美丽。


一处“百姓大食堂”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位于丁山组的这一间两百多平米的老屋,去年底被村里改造成大食堂,摆酒不铺张、礼金不攀比、丧葬不迷信;夜晚又“变身”农民夜校,乡贤聚集,言传身教,讲慈孝故事,话身边好人,新时代文明乡风潜移默化传达给冯冲村居民。 “我们这里以种茶为主,不少村民越来越富,但是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攀比之风仍然给群众带来不小负担。”兼任冯冲村红白理事会会长的凌双全告诉记者,冯冲村在丁山、西峰两地建起了“百姓大食堂”,专人管理,确保饮食安全。土烧酒替代了高档酒,一桌饭菜标准从千元级降到百元级别。

升学宴、红白喜事宴、百人年夜饭,新事新办,让村民既得到了“面子”,又保住“里子”。红白喜事节俭办,宾客主人都叫好。冯冲村村民汪名来表示,百姓大食堂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也节约了不少钱。 今年小年夜,常年在外打工的乡里乡亲、五保户、低保户自筹资金,人均一百,在“百姓大食堂”席开十桌,举办了“温馨小年夜,暖暖家人情”聚餐活动,共同感受浓浓的年味。“乡村大食堂”成为滋养文明新风的精神高地,凝聚了村民感情,塔畈乡全年再也没有一起上访事件发生。
乡贤引领更多村民回乡创业 于山水间寻得一丝安宁,这其中,一直在苏州从事文化产业的塔畈乡居民凌双全深有体会。几年前,凌双全在外地偶然得知了一种类似小草的石头工艺品。这一抹翠绿一下子抓住了凌双全的心。经过多方考察调研,凌双全发现,老家塔畈更适合种养这种艺术品,于是萌发了回家创业的想法。


在村里的支持下,几年间,新修的水泥路通向各家各户,竹林里铺设了步道和凉亭。竹林外,小河进行全面整治,清澈见底。凌双全以菖蒲为媒介,做足文化旅游文章,注册了尧韭涧草堂。走进草堂,入门摆了一张茶桌,茶桌边的柜子上,大大小小的菖蒲摆得琳琅满目,恬静有趣。 “乡贤”凌双全的亲力亲为迅速感动了村民。村民们主动拆除了破旧房屋,进行了厕所革命。不仅如此,为了发挥冯冲村的生态优势,在凌双全的创业计划书里,他的乡村旅游项目还带动了一批能人从外地回乡创业。村里整合了20万元组建了专业合作社,既增强了合作社的资金实力,又让贫困户成为股东,逐年享受收益分红。


不久的将来,冯冲村将成为一个民宿为主的避暑休闲基地。十几户贫困群众可以就业,也可直接入股经营。 如今,秋高气爽的天气,古村落正是人头攒动、饭菜飘香的旅游旺季。来到这里,人们可以漫步乡村,入门体验农耕生活,享受慢悠悠的田园时光。
八万志愿者激活潜山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 农闲时傍晚,潜山市塔畈乡的扶贫干部们就来到各村开办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围绕医疗扶贫、产业发展扶贫、教育扶贫等扶贫政策展开详细讲解,为贫困户答惑解疑。

每到周末,塔畈乡志愿服务中心留守儿童活动室内,来自附近乡镇小学的孩子们在这里排练舞蹈。整齐的舞姿、童真的歌曲、灿烂的笑容让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散发着孩童的光芒。 在潜山市残疾人联合会康复中心三楼,50多岁的杨华峰正在练习书法。患有先天性高度近视的他每天都跟自己的爱人到康复中心唱歌、写字。这里聚集了很多跟他们志同道合又同病相怜的朋友,众多的文化项目丰富了残疾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潜山市儿童康复中心,三岁的“光头强”(化名)小朋友在妈妈的陪护下正在进行康复训练。自从市儿童康复中心建成以来,“光头强”在这里得到了专业的训练和悉心的呵护。潜山市儿童康复中心院长许开勤介绍说,为了给脑瘫儿童家庭带来专业帮助,家长们联合成立志愿服务队,以家长互助的形式提升脑瘫儿童家庭的幸福感。 潜山是黄梅戏之乡,黄梅戏更是山区群众自娱自乐最主要的形式。在塔畈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各功能室一应俱全并且全部免费开放,剧团专业老师还会定期指导,学唱腔、走台步、练身段。如今,乡里举办的各类文艺演出活动,都是家乡人唱家乡曲,从不邀请外地演职人员,极大地满足了农闲时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潜山市委书记张劲松表示,近期以来,潜山市聚焦群众集中反映的民生实事、关键小事,掀起一股志愿服务的文明新风。全市注册志愿者近8万人,积极开展了“讲、评、帮、乐、庆、传”等各类文明实践活动,有服务时长的志愿者占比超过70%,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小水花激起千层浪,志愿者有效激活了当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据悉,潜山市共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40个、实践站206个,实现所有村居全覆盖,打造12个实践中心(所、站)示范点。志愿服务注重因地制宜。鼓励群众“点菜”,做到“你点我有”“你需我供”,切实解决好基层群众在精神文化层面最迫切的需求,不断提升群众在文明实践活动中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记者 顾继月 郑强强 戴芰荷 杨中忠)
|